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使青鸟兮笔灵3沉忧笔灵3 (第1/3页)
第三章 使青鸟兮欲衔书 ——出自《全唐诗》一百八十四卷·李白〈代寄情楚词体〉 “这就是房斌的笔记本?” 在罗中夏的面前是一本淡黄色封面的笔记本,大约两百多页。 “没错,我和彼得转了好几个车站,才找到那个寄存箱。里面只放着这么一本东西。我还以为会是什么宝贝呢!”颜政略带抱怨地说,他还以为会和电影一样,车站的寄存箱里永远都放着许多秘宝。 “你们都看了没有?” “哪儿顾得上啊!我们一拿到,就立刻来找你了。”颜政说,然后把在地铁里发生的事情约略讲了一遍,当然少不得添油加醋把自己的英明吹嘘了一番。 罗中夏听完以后,奇道:“你是说,那个笔灵的主人,居然是个外国人?” “正是。” “彼得,笔冢吏里曾经有过洋人吗?”罗中夏问彼得和尚。 笔灵是笔冢主人首创,取的乃是天下才情。虽然才情并非中国独有,但笔灵却是寄于国学而生的,所以洋人做笔冢吏委实不可想象。 “历史上或有高丽、日本或者安南人做笔冢吏的记录,但西洋人就…我记得只有一人曾经做过笔冢吏。” “谁?” “《狄公案》的作者高罗佩…嗯,这个不是重点,快打开看看这份笔记吧。”彼得和尚催促道。 罗中夏忽然想到了什么,转头看了一圈:“十九呢?” 颜政说:“松涛园里的墨用完了,她不放心让别人买,就自己去买新墨了。” “要不要等她回来再看啊?”罗中夏有些犹豫,房斌一直都是十九所仰慕的人物,自己现在和十九走得这么近,多少是沾了房斌点睛笔的光,对此他一直心情很复杂。现在房斌的遗物就在眼前,究竟该不该让十九也一起看,他拿不定主意。 颜政大为不满:“笔记本又不会跑,等她回来再让她看嘛。房斌已经死了,没人跟你抢女人,你这家伙是被怀素的禅心给弄傻了吗?” 真是蛮不讲理的直击。 不过这种直击确实有效,罗中夏面色一红,只得把笔记本拿在手里。他自己实际上也很好奇,于是不再坚持,慢慢拈开第一页。这时候胸中的青莲笔和点睛笔都略略跳动了一下,仿佛一只午睡的狗懒洋洋地看了眼访客,又重新睡去。 笔记本里只有前几页写满了钢笔字,字迹匀称端正,排列整齐,看得出书写者是个心思缜密、一丝不苟的人。 第一页第一行的第一句话,就让罗中夏愣住了。 “致点睛笔的继任者。” 是给我的?即便是拥有了禅心的罗中夏,此时也按捺不住心中愕然,连忙往下看去。 “当你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想我已经死了。过去的我以未来的口气来写,感觉实在很奇妙。不过唯有透过这种方式,我才能把讯息顺利地传达给你。请原谅我自作主张,但这一切都是必要的。” 给人感觉十分奇妙的文字,从容不迫,淡定自如,却又渗透着稀薄的忧伤。 颜政看到罗中夏的表情阴晴不定,有些好奇地问道:“这里面都说了些什么?” 罗中夏略抬了抬眼,用十分迷惑的口气道:“一封给我的信,似乎是房斌的临终遗言。”颜政还要说些什么,罗中夏正色道:“请让我把它一口气看完吧,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彼得和尚和颜政感受到了那种肃穆的力量,便都闭上了嘴。 罗中夏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在笔记本上。 “我叫房斌,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主修中国文学。我在为自己硕士毕业论文搜集材料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笔冢』的存在,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此就开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和记载中寻找关于它的蛛丝马迹。从我硕士毕业到现在,大概已经有十五年了吧,我一直致力于笔冢的研究。一开始我以为它只是一个文人墨客的典故与传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却发现笔冢隐藏在历史后面的巨大身影,以及它对中华文化独特的影响力。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毕生研究中国文学的人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一位叫做韦势然的朋友在这方面,给予了我不少帮助。 “真正改变我一生的时刻,是在七年之前。我当时在南京的安乐寺遗址寻访,无意中窥到了一位笔冢吏收笔的过程,这让我十分兴奋。笔冢和笔冢吏一直以来都只是传说,现在却跃然现实之中。我当时的心情,就像是一名古生物学者看到了活着的恐龙一样。我本来无意牵扯进笔冢的世界,只想以一个客观的研究者旁观而已。大概是命运使然吧,那位笔冢吏在收笔的时候发生了变故,我把他救了下来,自己却因此而被那一枝笔灵寄身——正如你所猜的那样,那枝笔正是张僧繇在安乐寺内画龙的点睛笔。 “那一位被我救了性命的笔冢吏很感激我,便向我表露了他的真实身份,原来他就是笔冢二家之中诸葛家的一份子,叫费长安——也许那位叫韦势然的朋友也是笔冢中人,但他从不说破,我也没问过——经过费长安的引荐,从此我便正式进入了笔冢的神秘世界。诸葛家一直想招我合作,但做为一名研究者,我希望能够保持独立超然的地位,尽量不在现实中与他们做接触,只在网上保持联络。诸葛家的家长是个开明的人,并不以此为忤,我们一直合作很愉快。我借重他们对笔灵的认识,而他们则乐于让我来为诸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