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西忆故人不可见 (第1/3页)
第九章 西忆故人不可见 ——出自《全唐诗》一百七十卷·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 云阁崖这石壁上写满了历朝题刻,彼得和尚看到题刻落款处许多如雷贯耳的大名,不禁双手合十,暗暗赞叹道:“这南明山能为括苍之胜,果然并非狼得虚名。” 罗中夏没彼得和尚那么多学问,他第一眼注意到的是其中最醒目的两个隶书大字:“灵崇”这两个字泛红如丹,字径长约一尺四,深约半指,刻在斑驳的石壁上,整个字架古朴浑厚,极见笔锋之势,隐隐有飘然欲仙的超然气质。 诸葛一辉见他一直注视着这两个字,连忙解说道:“这『灵崇』二字,乃是晋代葛洪所书。据说此地本来有猴精作祟,葛仙翁云游至此,取来一管丹砂笔,在这石壁上书下灵崇二字,猴精立刻拜服于地,不敢再有丝毫造次。” 罗中夏对神怪故事最有兴趣,听他说得有趣,便又追问道:“那被葛洪压服的猴精,莫非就是孙悟空?” 诸葛一辉被他问得一愣,想了一下方才答道:“这,这应该完全没关系吧?孙悟空是传说人物,葛仙翁却是真实存在的。那个仁寿寺的后面,还有一口深井,名叫葛井。据说便是当年葛仙翁炼丹取水的地方。” “哦…”“葛仙翁的题刻旁边,也有许多后世文人的赞咏,这里都是作不得假的。” 罗中夏凑过去一看,原来在葛洪手迹的旁边,还有一处题刻,上面写着“灵崇挥扫,飘渺神飞惊”,落款是处郡刘泾。 “看来这灵崇二字,是整个南明石壁上最有名气的,大家都围着它转。”罗中夏感慨道。“既然管城七侯在南明,而灵崇二字如此显赫,那么有没有可能,葛洪的笔灵就是七侯中的一员啊?” “这也不尽然。”诸葛一辉指了指右侧崖壁,上面有“南明山”三个大字,字径一尺五,与“灵崇”二字相比,少了一些古朴韵味,却多了数分飘逸,奇中有正,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这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米元章的真迹。若论价值,亦与葛洪的『灵崇』不遑多让。”诸葛一辉引导着罗中夏去看岩壁。那“南明山”三字的旁边,也有处郡刘泾的题刻赞道:“书之字奇崛,与山两相高。山可朽壤为,此书常壁立。” “这个刘泾倒是个老好人,谁都不得罪,两边都说好话。”颜政撇撇嘴,他对这些全然不懂,也就没有其他人受的震撼那么大。葛洪也罢、米芾也罢,对他来说只是两个名字,产生不了什么特别的想法。 但对于彼得和尚来说,这两个名字却是如雷贯耳,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文化名人。他紧皱着眉头沉思片刻,道:“葛洪、米芾,这两个人无论谁做管城七侯,都不奇怪。你们诸葛家可曾试着寻过他们的笔灵?” 诸葛一辉苦笑道:“我们在丽水买下一处房产常驻,正是为了寻访他们二位的笔灵。以他们地位之尊,纵然不是七侯,其价值对笔冢吏来说也是极高——只可惜,诸葛家于此寻访了这许多时日,半点线索也无。且不说葛洪年代有些久远,单说米芾吧。据说当年米芾并未亲来南明,而是刘泾去汴梁请来的墨宝,再刻到石壁上的。若说米芾的笔灵盘踞于此,有些牵强。” 彼得和尚“嗯”了一声,却又摇了摇头:“人心如字,不拘一处。笔灵这东西,却不可以用人的籍贯行在来衡量。” 罗中夏听到诸葛一辉和彼得和尚谈得入港,自己大半都听不懂,觉得无聊,便自顾沿着岩壁一路闲看过去。岩壁上的历代题刻着实不少,个个龙飞凤舞。碰到写成正楷,罗中夏尚还能辨识几分;碰到草书小篆,他便完全抓瞎了。就这么且走且看,不知不觉间只身转到了岩壁的后面,距离千尺深崖就差了那么几步。 这里是南明山的巅峰,海拔颇高,整座山顶已然半入云海,所以才叫做云阁崖。不知何时,一片白云飘然浮来,不一会儿便将这些登山者全都笼罩在了雾霭之中。等到大家意识到之后,发现四周已是影影绰绰,目力只及眼前半米。 “大家站得近一些。”诸葛一辉大声道。他曾经登上这南明山数次,这么大的云雾却是第一次碰到。 其他人听到诸葛一辉的呼喊,都一起喊出声来,凭着声音朝彼此靠近。 “中夏?中夏呢?”十九忽然惊慌地喊道。这一喊不要紧,所有人都吓了一跳,纷纷朝四周望去。但见空谷回声,流霭残影,哪里还有罗中夏的影子。 彼得和尚与十九大惊失色。罗中夏身怀青莲,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他偏偏失踪在这云阁崖上,实在没法让人往好的地方联想。 只有颜政一个人面色如常:“大家不要紧张,依我看啊,那家伙应该不会出事才对。” 罗中夏此时已经听不到颜政的保证,他开始留意的时候,周围的雾气已经越发浓厚,如同白色幕障一样层层叠叠。他大声喊十九和颜政,丝毫没有回应。他有些惊慌,却丝毫也不敢挪动双脚,因为距离自己不远处就是万仞深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