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古木尽入苍梧云 (第3/3页)
正才能心正。罗中夏没奈何,只得依言而行。 鞠式耕看了他一眼,却抖了抖宣纸,把话题忽然岔开了:“这四个字是哪位大师写的?真是笔锋雄健,酣畅淋漓,非是胸壑万丈者不能为之啊!”罗中夏心想总不能把请笔仙的事告诉他吧,心里起急,面上却不敢表露出来,只得讪讪道:“是一位隐逸高人,学生也只蒙他赐了这四个字,却不知来历。” 鞠式耕叹道:“好字,真是好字。如今世道浇离,人心不古,还能有如此出尘之心,写如此出尘之字,实在难得。”他说完看了一眼罗中夏外稳内急的表情,一捋白髯:“你可知我为何不答你的疑问,反而来称赞这书法?” “学生驽钝。”罗中夏好歹恶补了几十天文化,偶尔也能拽出两句文绉绉的词来。 鞠式耕道:“括苍山脉幅员百里,有名色的山头不下几十个。然而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然的造化神功固然值得称道,还须有人文滋润,方才能显出上等,”他略顿了顿,继续道:“所以说这括苍之胜,非是山水之功,实是胜在了文化之上。可见国学之功,甚至可以夺天地之机,赢造化之巧。” 罗中夏暗暗点头,除去里面对国学的偏执以外,鞠式耕眼力果然独到。点睛笔说这个“括苍之胜”里藏着管城七侯之一,毫无疑问该是个很有文化的地方。 鞠式耕竖起指头:“所以这『括苍之胜』四个字之后,其实还有三个字,才是一句完整的诗。” “愿闻其详。” “括苍之胜推南明。” “南明?” “不错,就是丽水城外的那个南明山了。” 罗中夏松了一口气,心想鞠老师您早说不就完了,何必绕这么大一圈,嘴上却道:“谨受老师教诲。”转身欲走。 鞠式耕又把他叫了回来,道:“你要去南明山?” “正是,想去受受古人薫陶,修身养性一番。”罗中夏随口回答。 鞠式耕也不知信是不信,垂着白眉端坐于沙发之上,双手拄着拐杖,对即将要踏出门口的罗中夏说道:“中夏你过来。” 罗中夏听到呼唤,只得回转过去,心想老师不会像金庸小说一样,突然学玄慈来上一句“虚竹你过来。既造业因,便得业果,你在少林寺二十多年,我竟不知你是我的儿子。” 他正自胡思乱想,鞠式耕换了和蔼口气,缓缓道:“你我虽是师徒,一起授业的时间却极短。你为人如何,每日忙些什么,甚至为何突然跑来请教国学,其实为师是不大清楚的。不过一日为师,就要对你负责,有句话,在临别之前不妨送给你。” “老师您不教我了?”罗中夏听到这话,连忙抬起头,有些吃惊。 “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大中用,已经不堪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哪。说起来,你还算是我的最后一个弟子呢。”鞠式耕脸上不见什么落寞神色,罗中夏还要说些什么,鞠式耕摆摆手示意他先听下去,又继续道:“不知为何,从中夏你身上,我总能感觉到截然不同的气质,一种是草莽之气,就像当日你第一次在我的课上与郑和起冲突时一样,质朴真实,情绪直抒胸臆,如赤子之心。” “唉,就是流氓气嘛,我知道的。”罗中夏心想。 “而当你来找我求教国学之时,我却感觉到你如同换了一个人。孟子说吾养吾浩然正气,一个人若是国学修为到了一定境界,他的气质就会与平常人大不相同,而在你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不知为何,我总觉得有种极为熟悉的感觉,甚至有些敬畏,明明出自你身,却又与你本身的气质疏离,这令老夫实难索解。” 罗中夏冷汗四流,老师不愧是老师,只凭着国学修为就能如此敏锐地觉察到自己身上的秘密。他正在犹豫该不该把笔冢的事情说出来,鞠式耕却抬起拐杖,阻止了他:“每个人都有秘密,你自然也不例外。究竟你为何有此变化,从何而来,是吉是凶,为师我不会知道,亦不欲知道。为师只是有所预感,你身上这股浩然之气,凛凛有古风,涵养性灵,是我辈读书之人一生梦寐以求的境界,我这老头子能做你的老师,实属荣幸。” “老师说哪里话,能在老师处下学得一鳞半爪,才是学生的福气。”罗中夏这一句是发自真心。 鞠式耕道:“诲人不如诲己。为师不想做那夸夸其谈做人之道的庸师。只是有一句话奉送予你,也算临别前的一件礼物吧。”罗中夏心中有些感动,鞠式耕在他心目中一直是严师,甚至有些古板,想不到也是一位至诚至情的老人。 “请老师赐教。” 鞠式耕挥了挥拐杖,道:“你能有此等殊遇,千载难逢。只是这性灵之道,与你尚不能天人合一。若有大进境,须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居仁行仁,得天成天。所谓命数,无非如此而已。” 罗中夏一下子百感交集。鞠式耕点破的,正是他心中最为迷惑的困境。房斌教他改变命运,星期天却说要顺应命数,前者虽上进,终究不得要领;后者虽方便,始终还是不甘心。究竟何去何从,他自己惘然得紧。 鞠式耕早看出他的惘然,不禁微微一笑:“孔子有云:乐天知命。此后你的命数如何,全在自己一念之间,为师送你的,只是八个字而已。悟与不悟,全看你自己了。” 他起身取来笔墨,伏案奋笔,一挥而就,似是出尽一身气血。老人写完最后一笔,把毛笔掷出数丈,也不理在一旁侍立的罗中夏,迈步走出松涛园,背影佝偻,却被夕阳拉得长长。 罗中夏低头去看,上面写着八个大字,其笔势字韵,竟与点睛所写的神似,仿佛一人所书。 “不违本心,好自为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