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二章 (第2/3页)
备,他就会觉得无趣。当他讲到文化大革命即将进入“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时,明明是要从“大乱”走向“大治”从破坏旧世界走向建设新世界,他却为这个胜利感到兴味索然。好在到了风平狼静、建设红色政权和红色社会时,他便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看看书,游游泳,大江南北走一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大风大狼中搏击过来的人,一旦没了风狼,必然觉得单调乏味。当全国上下庆祝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时,他却感到自己要闲起来,想到自己75岁的年龄,他似乎应该把一个有一定模样的新社会留给后人了。 李秀芝蹲在那里捏着脚,提问道:“现在说全国一片红,那一片红以前呢?算什么颜色,能说是一片黑吗?”毛泽东的目光还在电视上,思路也在自己的感慨中,随口答道:“一片红以前就是一片不红。”“不红是什么呀?”李秀芝嘟囔着问。“不红就是不红,灰的、黄的、白的、黑的,都叫不红。”毛泽东回答。李秀芝问:“那文化大革命算第二次解放全中国吧。”毛泽东用手拍了拍沙发扶手,说道:“就是。” 毛泽东又看到自己在八届十二中全会全体会议上的镜头了,脸色比较阴郁。那一天,全会审查和通过了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向八届十二中全会提交的《关于叛徒、内jianian、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画面上响起播音员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经过广大革命群众和红卫兵小将的广泛揭发,专案组的深入调查,大量的物证、人证、旁证,充分证实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是一个埋藏在党内的叛徒、内jianian、工贼,是罪恶累累的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走狗。”在播音员源源不断的声音中,毛泽东的注意力却在自己在大会的形象上。他面对着整个会场,目光越过人群,在用一种从容的表情听着对刘少奇审查报告的宣读。有了证据确凿的材料,将刘少奇完全彻底地打倒,这是证明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所需要的。他知道这个审查报告的分量,这个审查报告拿到八届十二中全会上,一切对文化大革命持有异议的人都会噤若寒蝉。揪出这个内jianian、叛徒,文化大革命便是理所应当的;而将这个内jianian、叛徒结结实实地打倒,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有了足够的威严。 他不曾想到,能够整出如此有分量的材料,还要归功于江青的努力,他知道江青在离自己不远的位置上坐着。有了这份材料,他就可以封住党内一切反对派之口了,所有的与会者大概没有人能够对抗文化大革命的主旋律。他的目光虽然没有聚集于会场中的任何一个人,然而,他分明知道那几个“二月逆流”的干将都在什么位置上,而且都是乖乖的。 他是家长,当他从容面对整个会场时,他的表情是含威不露的,好像他做了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有一种义不容辞的又是冷漠的历史沧桑感。毛泽东体会着自己当时的心态:他是慈严兼备的,他容不得这个家族中没有规矩,他不得不将敢于威胁家长地位的人驱逐出这个家族,当他完成这个驱逐时,家族中的全部成员便都听话了。他从容不迫地向历史宣布,自己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想到一年多前,党外人士沈昊曾经给他写信,建议“毛刘团结”他不禁露出一丝轻蔑的冷笑。他有古往今来的政治智慧,会把文章做得起承转合、从容不迫。他想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些出色的政治家,从春秋战国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直到朱元璋、康熙、乾隆,都有做政治文章的才干,而他则集之大成,做得更大气更委婉,政治文章做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就会有天衣无缝之妙。 恍惚中,知道李秀芝又在盆里添了热水,他也又一次抬脚落脚试着水温,将脚放入盆中。李秀芝的一双小手料理着他的一双大脚,他料理的则是整个天下。 电视上又出现了林彪讲话的镜头。林彪端坐在自己的身边,自己依然用家长式的含威不露又似乎毫无表情的目光看着会场上方。他似乎在听一个表现比较忠诚的子女汇报工作,他并不太在意林彪讲些什么,他不过是用林彪的忠诚与积极做一个样板,教育这个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治国之道,赏罚二字。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而将林彪提到接班人的位置,就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赏罚;这个赏罚就是让全党全国知道,不该如何做,应该如何做。林彪正坐在自己旁边认真规矩地讲着话,他听到林彪讲:“文化大革命成绩最大最大最大,损失最小最小最小。”听到林彪讲:“我们一片红,等于欧洲一片红。”他知道林彪在又一次讲话中还讲到:“从古到今,四次文化革命运动。第一次是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影响人类两千年,但同我们这次文化大革命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是小巫见大巫,没什么了不起的。第二次是资产阶级的意大利的文化,到十四五世纪以文艺复兴进入了繁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