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1/4页)
第一章 后唐建国九年(西元931年),时值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任帝位逾六年,年号天显。 这一年,耿毅十五岁,随著执剑按盾的季叔耿豪,从老家幽州往京都洛阳前进。 一路上叔侄并驾齐驱,在马背上聊著一些大人物夺取天下的故事,少不了要说一下哪几个皇帝死,或是哪几个皇帝失踪等民间轶闻。 等到无话可聊时,做侄儿的人便掏出怀间的小笛,吹奏几阙小曲,即使荒腔走板,做叔叔的也不嫌恶。 反正漫漫长途里,也算是消磨时间。 “爹怎么突然应允我跟叔叔您上京呢?” “这件事,说来话长。” 耿毅一脸期待地看着小叔道:“长才好,我最爱听整夜的故事。” 听年长者说故事算是耿毅练拳习武、帮忙农稼、吟诵古文以外,闲时最喜欢的一件事了。 因为北方的天空入夜早,民居习惯在天黑后便下工,天冷日不光,大夥闲来无事,头顶著满天星斗,围聚在温暖的火炉前,拉尖耳朵听老一辈的长者说故事。 故事内容不外乎神怪、民间传说,与各朝各代王公贵族与绅士豪杰的轶闻。 老长者仗著能说善道,讲到激动热烈处,脸上的表情与肢体上传达出来的活劲儿特别逼真,让听众有身历其境之感,纵使口中呐喊出的内容千篇一律,故事重来复去的,听者也不觉得无聊。 耿豪了解侄儿雀跃的心态,睨了他一眼问:“可知道你爹在担任幽州观察史以前,是做什么的?” 耿毅眨了一下眼才答道:“军人吧!” “什么样的军人?” “这…打仗的吧!其实我也不太清楚,爹爹从没主动跟孩儿提起过,问城中耆老们,他们又都不愿多谈,所以我实在也不知道爹爹以往干过什么好事。” “好事可多著呢!”耿豪脸上有一种骄傲的表情,向不知愁滋味的侄儿娓娓道来。 “你爹是本朝的开国大将,战功彪炳,年少时还曾追随过前唐的赤胆英雄『晋王爷』,在『晋王爷』麾下服过役。” “季叔,您口中的『晋王爷』莫非就是说书先生口中那位倾毕生之力,讨伐过黄巢与朱温的武皇帝——李克用?” “正是。你爹当年与『晋王爷』可是一同出生入死地追讨过朱温的,后来『晋王爷』壮志未酬身先死,将讨伐朱温的遗愿交付给他的亲生儿子李存勖。” “李存勖?季叔,您说的这人莫非就是我朝的开国皇帝?” “没错。” “侄儿对他有印象呢!”因为五年前他驾崩的消息传到幽州时,耿毅也有十岁大了,能将事情牢记在心。 “你爹念在『晋王爷』的遗命未完成,也就倾全力帮著李存勖稳住人心。李存勖不愧为将门虎子,真的排除万难,从朱温手中取回了天下,不仅如此,还大胜契丹人过。” “啊!这一段事我也听说过了。说书先生说到英明的李存勖是如何杀狗贼时,我们皆一致鼓掌叫好,可是每每到此,就没下文了。真格儿的杀风景!” “那是因为李存勖的确英明个屁!”耿毅说到此处,也顾不得犯下大讳,不以为然地往地上重啐了一口痰。 做侄儿的见状,不由得观察起叔叔了。 “唉!你爹本以为李存勖是个当皇帝的材料,会有一番作为,可以建立起社会秩序,以延续大唐的天祚。谁知这个将门虎于作战时一马当先,神勇得不得了,可是,当他做了皇帝后,却天真地以为万事太平了,放著『晋王爷』要他讨伐契丹贼王耶律阿保机的遗愿不顾,终日沉迷逸乐、吟诗作戏,抢尽天下的民女…”耿豪说到这里突然住了嘴,快速打量侄儿一眼。 耿毅听得正起劲,催促道:“小叔别停,继续说。” “可这样还不够,他竟把歪主意打到曾为他效命的官员将领的妻女身上!” 耿毅听了叔叔的话,这才了解为何说书先生讲到李存勖得天下后,再也说不下去的原因了,因为他把皇帝当坏了,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的,也就没什么值得说的地方。 耿豪继续数落李存勖当上皇帝后昏庸的恶行。 “他专门宠信一些伶、太监及小人,任他们去污辱开国元勋与功臣,这也就罢了,竟然还冤杀昔日的战友,搞得朝中人人自危。心灰意冷的人眼见『复唐』无望后,不得不挂冠求去,而你爹就是其中一位战功卓著却倒楣的大将军。” “原来爹还有这么一段英雄往事!可他老人家从不在孩儿面前透露过半句。” “你爹为人正直如弦箭,后悔替李存勖打过天下,也就羞于提起这事。不过,也还好你爹在你娘辞世后,及早请调回老家戍守边关,避开了宫中的祸患。” “后来呢?” “李存勖当了四年皇帝,弄得朝纲混乱,路上多死殍不打紧,甚至还传出互易妻与子而食的惨剧。民怨沸腾之下,有人忍不住,就在晋阳拥戴了当今圣上称帝了。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小兵。” 耿毅眼瞬也不瞬地凝视豪叔,对他亲口道出的事并不感到讶异。“我听人提过,豪叔多年前有一位心上人,但在万般无奈下被召进宫里…” “那是陈年旧事了,不堪一提。”耿豪对侄儿苦笑几声。 耿毅听到这里,忍不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