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同携手_第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第4/4页)

不懂人情世故,既然已将观众引来了,竟然狠心将门一掩,把“丑事”都关在画堂里。

    不仅如此,他还雪上加霜,摆了一脸尴尬懊丧的模样,对众人道说:“没事、没事,请各位大爷们先回房歇著吧!”典型的此地无银嘛!

    “…”“有看到吗?”

    “没啊!你呢?”

    “只睨到两个影…”

    十来个人交头接耳,捕风捉影一番后,都把戚总管方才嚷的“此地无银”记在心底。

    交换了意见,得出的结论便是——

    宝宁寺,近水楼台处,此院的画堂里,独处了两个影,一个原本能攀上汉家公主的耿骄郎,竟去拈坏了一朵大小皇爷皆欲采的“艳蕊檀心”

    这结论随著众人离开了宝宁寺,还不到日落西沉时分,整个洛阳城里的父老们都知道这一回事。

    * * * * * * * *

    皇上为了这一件事气坏了!连著一个月不肯让赞华先生入宫觐见。

    耶律倍除了继续求见以外,能做的也只能等皇上气消后,再作补救。

    其补救的方式便是,他不能再投闲置散地过著契丹王的日子,而是必须担当起军职,做一个架空的怀化军节度使,正式对李嗣源的后唐王朝效忠尽力。

    这样的安排并不表示朝廷倚重他,而是刻意要把他的身分再次降等。

    耶律檀心的公主头衔自然也被摘了去,身败名裂的后果是,良家子弟皆不再上宝宁寺送诗给她了。

    如今,耶律檀心唯一能嫁的人,就幽州节度使之子,耿毅一人。

    由于他们之间的事冒犯了皇上,罪过虽然由耶律倍全部顶下来,两人的婚配仍是喜中带忧,无法大肆张扬的。

    于是,一切事情都在悄悄的进行当中,深怕招摇过度,再次引起有心人的侧目。

    某日,人迹顿减的宝宁寺忽然来了两位贵客。

    一位是花见羞夫人身边最有分量的宫女柳氏,另一位则是丑闻主角的叔父耿豪。

    他们的出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好事将近了!”

    怎知,事实却与大家所想的相去甚远。

    “我为什么不能娶檀心?”耿毅不解地问著叔父耿豪,继而转身面对眼前这位未曾谋面过的柳氏“敢问娘娘,你又凭什么阻止我娶她?”

    柳姨愁苦地看着眼前的男儿,不动气地说:“我与你叔父有一个故事要告诉你,你听了自然明白。”

    耿豪问了侄儿一声。“还记得当年我们一路下洛阳时,我跟你提过的那些前朝旧事吗?特别是有关朱温逼十七岁的末帝李祝退位的事。”

    耿毅点了头。“大家都说他被朱温父子的爪牙害死了。”

    柳姨更正他“末帝没有死,反而遗有一女。”接著就将末帝从宫中逃到山里,如何遇上樵父之女,进而共育二子一女,最后却抱著三岁大的女儿,沦落在洛阳街头行乞,然后遇上柳璨与他的两个女儿的故事娓娓道出。

    耿毅听了柳姨的话以后,不禁打量起她来,他像想起什么似的,紧接著问:“娘娘也姓柳,与我娘有何关系吗?”

    “你娘是姊,我是妹。”

    耿毅一听,才了解眼前的妇人,竟是当年正要嫁给豪叔,却不幸被李存勖劫进后宫的姨母。

    他还来不及将故事消化进去,柳姨又将故事继续说下去了。“…末帝当年为了不牵连我们柳家,曾打算带著三岁大的女儿继续逃亡,可是一场大病后,却选择走入空门的路。末帝留下书信及一只『戒印』为信物,要你外祖帮他最后一个忙,希望他能将戒印与女儿送到远在千里外的契丹国,给一个叫耶律图欲的契丹人。”

    “耶律图欲?外祖与姨娘认识他吗?”

    “那时是没听说过他的名字,所以爹爹透过一些关系联络上在契丹国里佐政的汉人大臣韩延徽,问耶律图欲是何许人?韩大人念在旧日同乡的情分上没刁难爹爹,直接转了信告诉他,这个耶律图欲不是别人,正是契丹可汗耶律阿保机的太子,耶律倍。”

    耿毅听到这里,人也傻了。这不就表示…“不,不可能的!”他当下拒绝承认所听到的事。

    做姨娘的人继而解释“当然可能,耶律倍小时候曾伴同耶律阿保机去故城长安拜见过唐昭宗,并与长他六岁的年轻王子李祝做了朋友。”

    耿毅无奈地看了叔父与姨母一眼。“所以你这一趟来,是不是要告诉我,檀心就是末帝的女儿?”

    “是的。”仿佛要让耿毅彻头彻尾地接受他不可以娶耶律檀心的事实,柳姨继续侃侃地说著后来发生的事。

    原来…

    因为小公主年纪尚幼,柳璨与两个女儿们不放心将她交进一个胡人手里,因此将小公主留在身边,由耿毅的母亲喂养,直到两年后,耿毅的母亲病逝,柳璨才不得不给耶律图欲书了信。

    信去以后,一转两转三转才有口信回转到洛阳来。

    口信很简单,只说他于半个月内会来接人。

    至于来接五岁小娃娃的人会是谁?要怎么确认?一句都不多提。

    不过,果真如契丹太子的口信一样,十五天后,有一队人马在夤夜里悄悄造访柳璨简陋的屋子。

    领头的年轻人约莫二十出头,神清气朗、英勇有为,乍看似是汉家郎,但北方口音透露出他外族的身分。

    对方将熟睡的孩子接过来问:“娃儿叫什么名?”

    柳姨代替傻眼的老父回答说:“孩子唤作檀心。”

    “好一个『檀心』,所谓『一朝春回日,花开复李枝』,李祝兄是一个有心人,为这个娃儿起的名字可说是意味深长。”

    经这个契丹人一提,柳璨与女儿才恍然大悟。原来,把“檀”字一拆,果然有那种“一旦春回发几枝”的禅意。

    对方将孩子递给随行的妇人后,回头对柳璨道:“我以性命担保她的安危。”

    柳璨父女相信他的话,连质疑的念头都不曾有过,他甚至没去追问对方的名字与身分,就让他们上了马!

    等到那一行人巡著来时路,消失在寂夜之中,柳璨父女才面对面地思索半晌,之后恍然大悟。

    是契丹国太子耶律图欲——也就是耶律倍亲自南下来接人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