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雷英夫与中共领袖 (第6/17页)
古夸耀这位年轻参谋:“他是毛主席推荐来的,文章是他写的,功劳是他的。” 他向回到重庆的周恩来介绍:“英夫有水平,有能力,帮了我大忙。” 周恩来说:“他是毛主席推荐的。” “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了“为江南死难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cao戈,相煎何急”的有名诗句,1月18日,周恩来感到还有很多人对“皖南事变”的真相弄不清楚,急需赶写一个彻底揭露国民党阴谋,将真相公诸于天下的传单。 叶剑英手指英夫:“还是你来,小雷,你来搞。” 又是一个不眠的通宵,一份六千余字的传单稿写出来——《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周恩来阅后连称:“好好好。既有立场又有策略,揭了国民党底子,恰到好处。”周恩来在草稿上亲笔修改四处,立刻付印发出。传单在重庆引起轰动,为得一传单,有人竟出二百元! “皖南事变”后,叶剑英奉调回延安任军委参谋长,他对雷英夫说:“你跟我回延安去,我给你安排个合适位置。” 康生你要注意,他是毛主席推荐的人 一天,叶剑英去见毛泽东,发现毛泽东桌上放着一份《解放日报》。谈话中,毛泽东问叶剑英:“这篇文章你看过吗?” 叶剑英探身过去望一眼,那是雷英夫所写纪念苏德战争爆发一周年的文章。 “看过了,是小雷写的。” “他现在怎么样了?” “在总参谋作战处当一段科长,后来成立资料室,又去资料室当一段时间主任。我工作中还是需要他,又调来身边当秘书了。他还兼《解放日报》军事副刊的编辑。” “噢。”毛泽东点点头。 “主席给我推荐了个好人材。” “我想见见他呢。” “我带他来?” “不要了,我到你们那里去看看。” 在延安,能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是很大的荣誉。消息在王家坪传开,成了大新闻。 八路军总部在王家坪为毛泽东组织了跳舞晚会,晚会开始前,朱德和叶剑英对雷英夫说:“主席已经来了,等你呢。” 雷英夫脸孔立刻通红。陕北六月的傍晚,凉风习习,他的鼻子上却渗出了小汗粒,又兴奋又慌张。跟着朱德、叶剑英走,一边嘀哈:“说啥呢?我说啥呢?” 他突然住了口,那一刻他已经望见毛泽东,并且两眼一下子就和毛泽东的目光相遇了。几十年后,他回忆那一刻,印象仍是鲜明如新。那时毛泽东仍蓄着长发,脸色黑里透红,眼睛黑白分明,显得格外亮。衣服上有几块不起眼的小补丁,裤腿上却是赫然两块大补丁,望着他微微笑,微微点头。 “主席,英夫同志来了。”叶剑英伸开右臂让雷英夫上前,介绍着。 “认识认识。”毛泽东一直在打量着雷英夫,脸上始终带着一种长者的温和的微笑“英夫同志,你好吧?” “好,主席…”雷英夫胸中的热血一个劲儿地涌动,热潮一狼接一狼向上翻。挤满了喉咙竟说不出话来,全身直冒汗。当他握住毛泽东的手时,不得不张开嘴呼吸,否则简直要晕了。 “你那篇纪念苏德战争一周年的文章我看了。” “嗯、嗯。”雷英夫机械地从鼻子里发出应声。 “你的文章反映了我党的观点,文字也通顺,我看了很高兴。” “是,是的…”雷英夫附合两声,才突然发现不妥,汗顿时淌得更多,竟顺了脸颊淌下来。“不不,写得不好…”“你热吗?” “不,不热。”雷英夫下意识地用衣袖在脸上抹一把。 “文章写得好就是好嘛,不好我也不会说好。” “是报社给我的任务,凑了一篇,也…算不上好。” “挺好挺好。”毛泽东抬眼望一下叶剑英,想起了什么似地问“哎,听叶参座讲,他舌战群儒那篇稿子也是你写的?” “不是不是…”雷英夫忙不迭摇头,并且源一眼叶剑英。 叶剑英在毛泽东面前还比较规矩恭敬,从没有大笑大嚷的情况,只是微微地笑,轻声慢语地讲话:“哎,是你写的就是你写的嘛,在主席面前说话要老实,乱谦虚可不行。” 叶剑英这段话给雷英夫印象深,影响大。后来接触多了,他发现毛泽东与周恩来都有这个特点:任何事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只要讲实话便好,不讲实话就要挨批评,甚至被赶走。 “我动了动笔,其实算不得我写。”雷英夫见毛泽东不再笑,认真打量自己,忙作解释:“方针、政策和策略是毛主席党中央制定的,报纸和文件上都有。以此为核心,结合南方斗争实际,这种结合是周副主席、叶参谋长和南方局完成的,也都早写成文字,我只是抄抄写写,剪剪贴贴,一晚上就赶出来的,好粗糙。这可不能算我写出来的呀…” “哈哈哈,”毛泽东重新笑了,笑出了声,望一眼叶剑英“天下文章一大抄,啊?就看会抄不会抄。叶参座立了一大功,也有你一份儿,文章我看过,抄抄是有,还有写写嘛,也不全是抄,方针、政策定了,你当然不能另搞一套,但全部文章的完成,你还是抄得少,写得多嘛。” 于是,雷英夫眼圈红了,毛泽东太知心了,你哪怕是做了一点工作,稍稍有些建树,他全理解、全知道! 以后,雷英夫接触毛泽东越多,越感到毛泽东既是普通人,又是高出所有人的巨人,有两件事给他印象极深。 彭德怀为了部队过不过黄河的问题,曾和毛泽东发生一次激烈争吵,彭老总的脾气是有名的,一旦上来劲,脖子便硬挺挺地伸出来,那是谁也休想扭弯的,并且虎威虎势地瞪圆一双眼,吼起来真是打雷一般。光吼也罢了,他平时不骂人,吼急了就会骂出口。也许他自己不觉得,挨骂的人却不舒服。这不算完,他还拍桌子,就对着毛泽东脸红脖子粗地拍桌子。但是,毛泽东只坚持意见,言词尖厉,却不拍桌子不骂人。 换一个场合就不同了。 有一次,美国派到延安的观察组负责人同毛泽东谈话。议论形势,议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双方谈得不大投机。 美国观察组负责人见谈不拢,便加重些语气,略含威吓地劝道:“你们最明确的办法,就是解散自己的政府,到国民党蒋介石的政府里去做官,否则是没出路的。” 毛泽东愠怒地望住这位美国人:“你再说一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