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8章风雨中的香港 (第1/2页)
第348章 风雨中的香港 1983年4月中旬,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1982/1983年度(1982年4月1日至1983年3月31日),港府财政收支出现39。35亿港元的赤字。 过去三年,港府售地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0/1981年度的35%,降至1981/1982年度的29%,及1982/1983年度的15%。 1982年,住宅楼价普遍比高峰时期下跌3成至4成,如北角住宅楼价就从1981年底每方尺1067元跌至1982年底的每方尺664元,跌幅达38%。 中区甲级写字楼月租亦从1981年中最高峰期的每方尺28元至30元,跌至1982年底的每方尺21元至24元,跌幅约20%至25%。 李华龙旗下的地产企业持有大量写字楼,租金下跌了,他并没有心疼,想到自己将来低价购入大量地皮,还有收购有潜力公司,他心里就偷着乐。 市道低迷,令成交萎缩,楼宇空置增加。 1982年各类契约(包括楼宇及私人土地买卖)登记总数为16。5万宗,总金额为994。7亿元,分别比1981年下跌13%和21%。 1982年底,香港私人住宅空置单位为3。17万个,空置率达6%,其中大型住宅单位更达9。1%;商业楼宇空置面积达586。6万方尺,空置率为10。7%,其中办公室更达17。6%;工业大厦空置面积达万方尺,空置率达10。5%,都处于史上最高或极高水平。据一个研究小组的调查,当时香港地产业积压的资金,可能高达500亿元。 … 在这一次地产危机中,受到自大冲击的是老牌英资地产公司香港置地。 70年代,大量华资地产商利用地产市道低潮大量吸纳廉价土地,再趁市道复苏、繁荣时推出楼花,在低买高卖中赚取厚利,令以租金收入为主的置地相形见绌“唯我独尊”的地位逐渐丧失。 这时,置地才意识到地产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加强地产发展业务。 从1976年开始,置地公司与远东发展、佳宁、恒隆、长实等约30家公司合作发展超过70个地产项目,投资策略转趋冒进。 自从李华龙完成了对九龙仓的收购,怡和集团失去“一翼”,怡和系的置地公司投资策略发生重大转变,明显放弃了一贯奉行的保守、稳健、持重的作风,转向冒进、急躁、投机,成为当时香港地产界的“超级大好友” 1981年初,置地与信和地产合组财团,以13。08亿元购入港岛大潭道白笔山地段,计划兴建别墅式豪华住宅。同年8月,置地再与新鸿基地产合组财团,以28亿元从李华龙的手中购买了尖沙咀大量旧楼,计划发展成时代广场式的高级商厦。 1982年2月,置地更以47。5亿元的天价,投得中环的地王。 一个多月后,置地公司还先后发动“破晓突击”,斥资35亿港元购入香港电话及港灯集团各34。9%股权。 这时,置地决策层对香港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已严重脱离了客观现实,并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1982年9月以后,香港地产市道崩溃,置地仅中区交易广场、美丽华酒店旧翼、白笔山发展计划三大投资项目,损失就超过30亿元。 1983年5月1日,星期天,怡和置地两家公司的董事长纽璧坚主动联系李华龙,问他是否原因收购置地公司手中香港电话公司的股份,开出了14亿港元的出售价。 之前,置地公司花费近20亿港元买入了香港电话公司3。499亿股股票。 香港电话公司总股本为10亿股(杜撰),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每股4。1港元,以此价格计算,置地公司手中的3。499亿股,市值为14。3459亿港元。 李华龙没有多想,就答应以14亿港元的总价收购香港电话公司3。4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