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电话悬念 (第4/4页)
琳的光辉业绩。来这里时间不长,自己也有了亲身领教。坦白说,做刑警的有一个职业病,就是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哪怕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也要在心里将此事扒开几层,去除“外衣”再仔细研究琢磨一番。在找到充足确凿的证据之前,我很少轻易对一件事下结论,也包括对一个人的判断。那个傍晚和岳琳在训练厅偶尔相遇,岳琳说我有意回避她,其实她不了解,那只是我的职业习惯。当局者迷,冷静地旁观容易使人保持清醒的判断力,虽然有时候并不知道这种判断日后是否有价值。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谁能预料到未来会发生一些原本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呢? 不知道为什么,从认识岳琳开始,我就隐隐预感到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在我们之间。我没想到,事情是以那样一种形式开始的。 就在那次和她有过简单交谈之后几天,我在办公室里接到一个电话,听声音,是一个年轻女孩子打来的。她不太有信心地询问这是否刑警队,我给了她肯定的回答,接着便询问她要找谁。 “谁管杀人的案子?”她在电话那头反问道。 我略顿了顿,迅速对她打这个电话的诚意做出判断。我听出她是在马路边打的电话,因为不断有机动车从附近驶过,车速在五十公里左右,漂流量很大,一辆接着一辆,交通很流畅。在这种背景下,她还压低着声音,语气里隐隐流露着紧张。 我便没有客套地回答:“我就可以。” 她似乎没有心理准备,一时没有接话。 我为了不给她增添压力,用温和的语气鼓励她:“别紧张,慢慢说。” 她沉默一下,忽然急促地说:“我想报案。京(晶)华大酒店里有人被杀了!你们赶快去查!” 我担心她会因为紧张而中断电话,便追问道:“什么时候发生的?请说得详细一些!能不能告诉我你的联系方式,请别…” 我想告诉她“请别挂断电话”可话还没说完,就听到电话里传来短促的“嘟嘟”声。她已经把电话挂掉了。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举报电话。在警察的日常工作中,类似的情况很多,最后被证实有价值的往往很少。可我还是没办法不认真对待这个电话,因为我认定,那个年轻女孩子不是在开玩笑。她是特意去了一条车来车往、行人不多的路边,怀着紧张和矛盾的心情认真打的这个电话。 我查了资料,想证实本市是否有一家名叫“京华”或者“晶华”的大酒店。结果没有找到“京华大酒店”而只有和平路上一家“晶华大酒店”我向同事们询问这两天是否有与晶华大酒店相关的案子,大家都说没有。 林光远问我:“怎么了?” “有个小疑问。”我说,接着把情况简单告诉了他。 林光远笑着说:“这种电话,你也这么认真?” 不过,他还是建议我向市“110”指挥中心以及和平路所属派出所询问一下情况。“我看,你别抱太大希望。”林光远说“要是这种电话也管,咱们还不得累死了?” “那女孩子很紧张,”我并不试图说服林光远,只是简单地说明我的疑问“这里面怕是有问题。” 林光远没说什么。我给他建议的两个单位打了电话,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我的疑虑。“110”指挥中心的记录说明,昨天也有一个女性给他们打了相似的报警电话。他们还多了一点内容,报警人所说的酒店,正是和平路上的晶华大酒店。据报警人称“有人在酒店客房里被杀了”但当110巡警随后去酒店调查时,酒店方却对此一头雾水,表示并无任何事件发生。由于报警者的电话也不完整,三言两语便挂断,根本没留下联系方式,无法继续查证求实,所以这件事情就此放下了。 我经过一番考虑,找到岳琳,向她请示道:“和平路上的晶华大酒店,可能有件人命案,我想去看看。” 我意外地发现,岳琳听到这句话时,脸上似乎掠过一丝阴影。但那阴影稍纵即逝,她的神色立刻便恢复了日常的平静。 “什么情况?”岳琳问道。 我注视着岳琳的眼睛,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给她听了。 “110已经去酒店看过了?”岳琳下意识地皱起眉,求证似地问道“酒店的人说一切正常?” “对,但我觉得有必要再去核实一下。” “为什么?”岳琳盯了我一眼,眉头微微蹩着。 我略一迟疑,将自己对于那个报警女孩所做的分析告诉了岳琳。接着又补充道:“现在的老百姓有事报警,首先想到的都是110。能够把电话打到我们这里来,已经说明是花了一些心思的。除非她真的认为这件事情很严重,否则很难解释她会特意把电话打到刑警队来。” 岳琳想了想,说:“有些小丫头喜欢大惊小怪,你没考虑过这种可能性?” “所以这件事更值得怀疑了。”我解释道“要是110去查问情况,酒店方证实确实有点儿什么事情发生,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纠纷,也显得比较正常。问题是,酒店方却对此一无所知…”我迟疑了一下,还是加强了语气说“或者说,表现出一无所知的样子来。” 岳琳瞟了我一眼,她敏锐地捕捉了我话里的意思,问:“你怀疑酒店方有意隐瞒实情?” “在找到证据之前,什么都不能下定论。”我说“所以我要求去那里看看再说。” 岳琳沉吟了两秒钟。我隐隐觉得她似乎并不太愿意我去晶华大酒店调查。但她还是同意了我的要求,让林光远和我一起去酒店。我得说,从我在岳琳面前第一次吐出“晶华大酒店”这个词开始,我就对她的表现产生了一种怀疑。这种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缘自于我职业性的敏感和多疑。我当然不会将这种疑虑流露出来,但在心里,已经有意识地对这个事件产生了格外的关注,对岳琳和此事的关系,也产生了特别的防备。从那时起,我就隐约预感到,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将要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