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电话悬念 (第2/4页)
男人,目光在岳琳几乎半裸的胸上流连片刻,以极下流的言语冲岳琳骂了一句,语气里却充满了沮丧。这个细节,多少可以帮助我想像几分钟前房间内曾发生过的事情。 岳琳随手扯扯滑下的睡裙带,轻蔑地从鼻子里哼了一句:“谁让你好色的!” 我下意识地掉转目光,回避岳琳暴露的身体。然而我还是没法忽略,此时她的声音已经完全恢复成我所熟悉的那样——虽然我调到她手下工作仅仅才一个星期,可是对她的嗓音,确实已有了熟悉的感觉——圆润、富有质感,以及略显冷淡的平静,与刚才那个刺耳嘈杂的声音,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反差。 上车前,林光远经过我身边,笑着低声说:“怎么样?有点儿出人意料吧。时间长了,你就习惯她的作风了!” 我笑笑,不知说什么好。眼睛随意一扫,正巧看到先上车的岳琳正向窗外望着。她的目光是无意识的,有些散漫,五官平静地舒展着,嘴唇微微分开,使得脸上的表情中隐隐掺杂了一丝茫然的味道。我心里轻轻一动,不由地猜测此刻她心里在想些什么。这时,岳琳似乎被什么声音惊动,倏地挺直身体,迅疾将目光调回车内的嫌疑人身上。那种警觉和敏捷,令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猎豹。 这就是我的新领导、新同事——刑警队长岳琳留给我的第一次深刻印象。 2 来到刑警队半个月,除了工作之外,我和岳琳没有进行过一句私人性质的谈话。如果不是一个小小的偶然,这种状况也许会一直持续下去。 那天傍晚,我在训练厅先打了一阵子沙袋,接着一口气做了三百多个俯卧撑,最后累得爬不起身,仰面躺在地板上休息。大厅里早就没人了,我没有开灯,光线已经很黯淡。寂静中,我只听见自己筋疲力尽的喘息。这时,训练厅的门沉重地响了一下,有人推门走进来。 我一动不动。来人并没有如我想像的那样打开训练厅的灯,而是径直朝我的方向走来。在即将踢到我的头时,忽然发现了我的存在,轻轻地“嗯”了一声,这声音立刻说明了她的女性身份。 厅里的光线很暗,我又是逆光看她,并不能辨认出她的面孔。但我的听力向来奇佳,结合高度的职业敏感,凭着她这一点声音,已经能确定这是岳琳——其实帮助我做判断的还有一个原因,除了刑警队的,极少有女人进训练厅。整个刑警队里,除了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之外,只有岳琳一个女性。而在遇到意外情况时,那轻而镇静的一声“嗯”我相信只可能是岳琳发出的。 果然是她。她也很快辨认出躺在地上的这堆“烂泥”是我,退后一步,带着笑意说:“秦阳平,吓我一跳。” 我硬撑着从地上坐起来,身上酸酸的没有力气。“抱歉,我一个人,就没开灯。” 岳琳弯下腰,贴近我,仔细地看了我一眼,随便地盘腿也坐在了地板上。她用闲闲的语气说:“一身的汗,练半天了吧?没想到,你挺敬业的。” 我笑了:“我敬业?别人这么说,我以为是表扬。岳队长这么说,我就只敢当作讽刺了。” 岳琳没有立即回答。沉默片刻,她低声说:“我就给人这种印象吗?” 我有些后悔自己的话,似乎隐藏着特别的用意似的。忙解释道:“没有没有,我随口乱说,你别多心。”为了岔开话题,我又问:“这么晚,你还不回家?” 岳琳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然后她忽然提高声音,问道:“秦阳平,你好像一直有意回避我,为什么?” “没有啊,”我惊讶地反问“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岳琳迟疑了一下,说:“我在家里,和文杰谈起过你调来刑警队的事,他向你问好。” 我明白了岳琳的疑问来自哪里。事实上,我和岳琳的丈夫朱文杰是多年的朋友,虽然并未直接和岳琳打过交道,但彼此是知道的。调到刑警队之前,我就听说,自己将成为岳琳的部下。但我向来不惯于主动与人交往,因此,既未向朱文杰提过自己调动的事,到这里后,也从未对岳琳提过朱文杰。 “你误会了。”我向岳琳解释“我只是不太善于和人交流。其实,一直也想跟你问问老朱的情况,但…你知道,大家都忙,也找不到恰当的机会。” 岳琳没有说话。我也沉默下来。夜色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全然笼罩了整个训练厅。空阔的大厅里,各种器械在黑暗中高低起伏,影影绰绰,似乎是一些在伺机而动的活物。我看看对面岳琳模糊的身影,忽然意识到,这种局面里潜伏着某些不安全的因素。正想站起来,只见岳琳已经站起身。 “你先走吧,我稍练一会儿。”她淡淡地说,径直从我身边走过。从脚步声判断,她是走向了双杠。 我回头看了一眼,果然,岳琳上了双杠。她似乎一下子就忘了我的存在,在黑暗里,像只蝙蝠一样荡来荡去。我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开训练厅。在经过门口时,我犹豫着,是否要帮岳琳将大厅的灯打开,但随即意识到,如果岳琳真想开灯,刚才她就不会在黑暗中差点儿踢到我身上了。这个时候,我忽然回忆起岳琳的声音。我发现,她的声音里常常会出现某些细微的差别。令人疑惑的是,那差别不仅仅反映着情绪变化,似乎还体现了质感的不同。比如在刚才的交谈中,她的声音初时是温暖的、轻松的,质感圆润,但到了最后,忽然间就生疏冷涩起来。 我暗想,一个连声音都如此难以捉摸的女人,她的内心该是如何深不可测呢? 3 我是一名刑警。我的生活很简单,大部分时间里,只需跟从那些形形色色的案件的安排,日子就不知不觉混了过去。自从温郁去世,我一直独自居住在这个我和她共同建起的小家中。起初的几个月,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显得十分艰难,但渐渐地,我似乎完全适应了这种状况,反而难以将自己再融入外面的世界。 只要有空闲,我会去温郁母亲那里看望她。我叫她mama。她已经六十七岁了,和我一样,一个人独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