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爱情_第三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3/9页)

后来在市青年宫上演,招待全市的学生代表,反应十分强烈,欲罢不能,于是索性义演了三场,立刻引起轰动,报上连篇累牍地作着介绍,对杨如盛赞不绝口。那些小报的记者,抓住机会就往戏剧学校里钻,想通过采访,从杨如盛身上抓点新闻,从他周围的人身上捞些小道消息。

    当时能上戏剧学校的,都是些富裕人家的子弟。同学中,一位参政员的千金看上了杨如盛,公开地追起杨如盛。杨如盛招女孩子喜欢,一点也不奇怪,他说话慢吞吞的,人很内向,常常结巴,说话只说半句,偏偏越是这样,越招人疼招人爱。有时候在舞台上,他也有些结巴,然而这种口吃,并不影响他创造角色。很多女孩子明来暗去地都喜欢他,找出各种借口和他约会,请他看电影,吃西餐,逛公园。他只要有时间,来者不拒,对谁都一视同仁。女孩子都觉得他喜欢自己,为了他,成天闹别扭,一封接一封地写情书给他,结果抽屉里全是情书。杨如盛从来不回信,他自小就没有好好地读过书,字写得像小学生,知道自己的字难看,不愿意出这个丑。

    在众多的女学生中,大家都觉得最占上风的,应该是那位国民参政的千金卢文君。

    她人生得出众,是个天生的美人胚子,虽然演戏不是如何出色,但是有一点很引人注目,就是比别人更倾向革命,比其他的女同学都进步。这在当时也是个很重要的优点。那时候,没有人喜欢不追求进步的年轻人。国民党的大势已去,年轻人都倾向于共产党,很多人都想找机会参加革命。有一天,曾被学校开除的老李,突然出现在杨如盛的宿舍,很认真地和他谈了一次话。同学们早就知道老李是地下党,学校里开除他,也是为了保护他,因为学校已接到消息,特务就要到学校里来抓人。老李离开学校,便去了解放区,现在,他又重新潜伏回学校,准备偷偷地组织一帮进步学生去苏北。苏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解放,正需要他们这些有文化的青年去大显身手。

    老李说:“你小子在同学中最有人缘,只要你愿意去,肯定会有很多同学跟着,所以我第一个就找你。”

    老李的信任让杨如盛感到很兴奋。他一口答应了老李的要求,并报出了一长串据他估计愿意去解放区的同学名单。老李听完,皱着眉头说,女同学太多了,一路上不大好互相照顾。杨如盛解释说,这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喜欢革命。老李仍然觉得这样不妥,好在他对学校的情况本来就了解,于是就自己报了一些名字,一边报,一边征求杨如盛的意见。无论提到谁,杨如盛都赞成,后来老李又说:“不行,人太多了,路上不好走,还是分几批好。第一批应该是些骨干分子,我们把名单再合计一下。对了,一定要注意保密,可别让特务探听到什么消息!”

    尽管在人员上做了调整,第一批去解放区的人员中,仍然还是女同学占了多数。有的女同学知道了消息,死缠着老李,一定要第一批走。老李知道这是因为杨如盛的缘故,无论如何拒绝都没有用。女同学中为了意中人杨如盛老是明争暗斗,不过真正为他闹得不可开交的,也就只有卢文君和包巧玲。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是卢文君的对手,临阵怯场,悄悄退出了竞争,只有包巧玲不信邪,非要和她拼个你死我活。没人想到包巧玲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结果让别的女同学心里既伤感,也不服气。卢文君后来出人意外地成为老李的妻子,杨如盛吃香喝辣,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后却落到看来并不起眼的包巧玲手上,只能是怪他自己太没眼光。大家背后里议论,恨铁不成钢,仅从杨如盛最后选择了包巧玲这一条看,已充分说明他这人其实不怎么样,别人对他那么用情,也是用错了地方。

    由于对革命向往已久,通过封锁线的时候,一个个与其说是紧张,还不如说他们更激动,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人多,成群结队,更多的只是觉得好玩。

    谁都没有真正想清楚,这次出门远行,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冒险更刺激。大家一腔热血,凭着一股冲动,说参加革命,就一起参加了革命。这是他们有机会第一次面对真正的危险,他们喜欢自己扮演的临时角色,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长得文气的同学装扮成阔少爷阔小姐,或者装扮成回家奔丧的穷学生,五大三粗的同学装扮农民,装扮成做生意的小贩。老李多少年之后写回忆录的时候,曾批评过这些年轻学生当年的幼稚。他们太像演戏,没有一点社会经验,在通过封锁线的那一刻,所有的表演都显得过火。譬如扮演阔小姐的包巧玲,更像个叽叽喳喳的丫环,或许是紧张的缘故,她变得莫名其妙地话多,毫无大家闺秀的风范。杨如盛扮演的生意人也显得过于斯文,他当时曾处于众多女学生的包围之中,拿不定主意究竟应该接受谁抛给他的绣球。谁都能看出这是一批演话剧的学生,他们说话拿腔拿调,和当时的国产电影一个毛病。如果不是地下党在封锁线上安排了接应人员,这些来自国统区的年轻学生,根本就不可能若无其事地通过障碍。要识破他们的真面目实在太容易。当时的国民党已接近崩溃,没有多少人会和学生过不去。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学生的用心,来自城市的年轻人,恨不得把什么东西都带到解放区去,在他们的行李中,既有严禁携带的药品,也有完全没必要带着的热水瓶和搪瓷脸盆,甚至包括一个半新不旧的篮球。

    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包巧玲去解放区,完全是由于杨如盛的缘故。她自己也从不回避这种说法,既然是爱杨如盛,杨如盛去哪,她就去哪,最初的名单上,并没有包巧玲的名字,包巧玲是一个天生没有政治热情的女人,这倒并不是因为她是水果店老板的女儿。从家庭出身来看,一起参加文工团的学生中,有许多人似乎比她更有理由不参加革命。包巧玲属于那种小家碧玉似的女人,人生得很矮小,天生地适合在舞台上演资产阶级小姐。其实和班上大部分女同学相比,她家的经济状况远不如其他人,包巧玲父亲开了一爿不大不小的水果店,生意做得结结巴巴,由于这一点,她对班上的所有富家小姐,都有一种莫名的敌意。包巧玲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在念初中的时候,她的美术老师画画得不好,却喜欢写剧本,为庆祝元旦写了一个独幕剧让同学们排练演出。包巧玲在其中扮演一个阔小姐,阔小姐是个很次要的角色,然而不显眼的配角,演得比主角更引人注意。美术老师夸奖她是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