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3:激战北洋_第一章萍踪侠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萍踪侠影 (第5/6页)

庆比摄政王更内向,都是害怕见生人。听说外边许多不认识的人要见面,老庆的心里就胆怯得不行。

    可你老庆身为国家重臣,各省咨议局的议员全都进京来了,你说什么也不见,这也说不过去吧?

    怎么办呢?

    咦,有了!忽然之间,性格内向的老庆想出了个绝妙的好主意。

    打电话给警察局,就说外边正集会的咨议员们,都是非法九九藏书网上访,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局面,让警察们立即截访,将咨议员们统统遣送原籍。接到老庆的电话后,警察局的警察立即出动,将正在街头兴高采烈喊口号的咨议员们统统捉住,先打个半死,然后拖上车,拖到荒郊野岭,一脚一个,把这些宪政发烧友全部踹下车,然后一溜烟地开车走了,撇下头破血流、目瞪口呆的咨议员们,光着脚板站在荒原上,惊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稍微惊愕过后,咨议员们突然破口大骂起来:狗日的朝廷,老子要求立宪,还不是为了你们好吗?可你们竟然这样对待老子,打个半死再拖上车,拉到荒郊野岭一脚踹下车,让我们自生自灭。你瞧瞧这些宪政发烧友,全都是国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啊,你看看,九九藏书网你看看,湖南的谭延闿、湖北的汤化龙、江浙的汤潜寿…哪一个是你们能惹得起的人物?你朝廷竟敢这样对待老子,就不怕老子跟革命党合伙,搞死你朝廷吗?

    事实上,正是这次事件,导致了全国各省咨议局的议员,对清政府怒不可遏。未几,武昌首义,辛亥枪响,各省咨议局的议员们立即揭竿而起,纷纷宣布独立,顷刻间将个大清帝国,彻底搞到了崩盘。

    眼见得大势已去,清政府这才傻了眼,只好敦请被废黜在河南洹上村的袁世凯,希望他能够一时犯傻,让大清国继续残喘下去。

    然而,袁世凯却一点儿也不傻。

    他非但不傻,而且是帝国最具智慧的人。清政府请他出来主持公道,就好比老鼠找猫来帮忙,可算是对上了茬口。

    第8节袁世凯是民国之爹

    如果,把来之不易的民国比作一个孩子,那么,北洋首领袁世凯就是孩子的爹,上海惜阴堂堂主赵凤昌,就是孩子的妈。

    先来说孩子的爹。要知道,早在慈禧太后还在世的时候,朝廷就处心积虑,想要夺走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的北洋军的军权,明摆着,把军权放在袁大头这么个精明人手中,对帝国来说太危险了。于是慈禧老太太将袁世凯调入军机处,明升暗降,另设军咨府,将北洋的军权,从袁世凯手中夺走,交到了江宁将军铁良的手中。

    袁世凯手中没有了兵权,朝廷这才长松了一口气。

    却不曾想,那北洋乃袁世凯一手训练出九九藏书网来的,对袁世凯忠贞不贰,饶是铁良高官相诱,名禄相惑,北洋将士却不为所动,铁了心就认袁世凯一个人。当时铁良气急之下,就想出了个空前绝后的馊点子:

    掺沙子!

    优选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将他们安插在军队之中,捣碎北洋这块铁板。

    细分析起来,铁良这一招也不能说是馊主意,虽说孙文的同盟会在日本活动频繁,但诸多在士官学校学习的清国留学生,为了自己的事业前程,都有意识地和革命党保持距离,所以铁良重用这些人,也是有道理的。

    但这只是铁良的道理,却不是社会发展规律的道理。

    人类社会的规律,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有冲突,有博弈,有纠纷。只要人性不改变,这条规律,再过一万年也不会改变。

    话说那些留日归来的留学生,进入军队之后,立即受到重用。这必然引起了军队中土生土长的土鳖派的嫉恨,于是钩心斗角,明争暗斗,就在人所不知的暗黑角落里悄然发生着。这些冲突与争斗,外人是无法得闻的,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虽然清楚,却是有苦难言。

    因为这些人性的冲突,是隐秘的,摆不上台面的,说出来就会让人认为你矫情,认为你能力不足,不善于与同僚相处,无法融藏书网入团队。

    具体说来就是,那些被铁良安插进军队中的留学生们,虽然一个个表面上风光无尽,可背地里却时刻被人拆台,遭到羞辱与暗算,有着说不尽的苦恼。这种苦恼促使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他们唯一能够找到的解决方案,就是革命!

    妈的,干脆拎起枪来,把那些背地里坑害自己的王八蛋打死,突突突打他们一身筛子眼,看他们以后还怎么跟自己为难!

    隐秘的心理冲突,及冲突所引发的仇恨,使得留学生们迅速倾向革命,并出乎铁良意料的,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隐秘的冲突也构成了辛亥革命血腥时代的特色,九九藏书网据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武昌陆军学生、辛亥革命元老张任民老先生在他的回忆录《我参加辛亥武昌起义忆述》中提到:

    …10日的晚上各处震动了,革命,近乎自然的多点爆发了。学生们欢声雷动,立即各返宿舍,抄起全副武装,整队集合。当时在场军官并无一高级者,多为连排级。全校同学约共十队,不及千人…当纷乱之时,荆州旗籍学生多已趁机逃亡,只有一名叫祟厚者,系一期生,被同学拖出校门,用利刀连刺数刀,抛下校门外小河桥下…

    …此刻武昌城内,家家闭户,路绝行人,街上只有军人往来。且军人任意搜杀旗籍满人,不分老幼,尸横街衢。本校兵学教官宝英先生,亦在此时全家遇难!据闻乃本校助教马某某所杀。总之,当时局势剧变,人性横决,且因属民族革命,所用口号,乃兴汉灭满四字,故在那三几天内,武昌城内外无辜被杀戮者,不下千数百人…

    看看张老先生的回忆,同窗同学相残,教官助教互杀,何以如此?

    那是因为民族革命不过是一个借口,一个打开人性之恶的理由,所谓人性横决是也。促动这幕幕惨剧的,皆因日常交往中的性格冲突与纠纷,但那些冲突与纠纷是无法摆到台上来说事的,但却可以借着民族革命这个机会,彻底解决问题。

    第9节梁启超很有想象力

    武昌枪声一起,朝廷就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有人提出起用袁世凯,平定武昌局势,这一提议遭到了全票否决——这个袁大脑壳,好不容易才赶走了他,岂有再把他请回来之理?

    可万万没想到,朝廷派出的弹压武昌革命的军队,行至孝感,却不明缘由地止步,且蠢蠢欲动,分明是有择机反噬、倒扑北京城的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