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节 (第2/2页)
我来说倒不算难事,在大学学的历史专业,有一门专题课便是古典诗词,课余时常与同学们玩这个游戏。只是这个起句的确精妙,要想对得句子与之匹配,也需要费点心思。我略一思忖,接上一句: “带露新菊烹紫壶。” 仉笑非摇头:“以菊煮茶,未之闻也,不过意境倒是好的。” 司小吟在一旁替我辩解道:“阿爸说得不对,不是有菊花茶嘛!” 我高兴地望了司小吟一眼,她脸一红。 “对对对,女儿说得对。好,该老二了。” 张也说:“我可对不上来,不过我可以给大伙出个谜,也是用的菊花诗。行不行?” 仉笑非点头:“那也好嘛!” “谜面是黄巢的一句诗,”张也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打中药名二。怎么样,谁能猜出来?” 中药名?几个人都在动脑筋。何冬圃摇着大蒲扇,蹙眉想了想,试探着问:“‘菊花’算一个?那也是一味中药。” “当然可以算,”张也说“这是一个,下一个就不好猜了,得拐点弯想一想,譬如想想这诗的下一句。” 我马上明白了:“‘独活’,是吧?” 张也哈哈大笑着竖起大拇指,其他人也连连点头。只有司小吟傻乎乎地问我为什么是这个谜底。我给她解释道,这句诗的下一句是“我花开罢百花杀。”——众花皆死,唯菊花“独活”嘛! 这meimei静静地盯着我,那眼神里满是崇拜。 轮到年柏留了,他也说:“我不会对句,给大家背一首古人的诗吧,叫什么《九月九》,是说重阳节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看他那窘相,司小吟忍不住替他道出题目。 “不错不错,小吟,干脆你替五叔背吧。”年柏留如获救星。大伙说不行,仉笑非说也可以算数。于是司小吟背诵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众人鼓掌,年柏留得意地饮了一大口酒。 下一个轮到梅恃雪,他接句道: “放缰西陆听蝉唱。” 仉笑非还是摇头,说:“入秋后,蝉声渐歇,这句不准确。” 接着,自己收了尾句: “快意人生写鸿图。” 大伙拍手叫好,说他的句子达到了高度。我没吭声,只是觉得有些俗,不太符合今天这个场面。 扭头一看,司小吟正站在一簇素菊前,望着远方的白云发愣,我猜想,她一定是被自己刚才背诵的那首王维的诗触动了思乡之情。 … 不一会儿,一大锅清蒸飞蟹端上来,何冬圃给每人准备了精致的蟹钳蟹剪,还调配了姜屑汁、青芥浆、老陈醋等佐料,大伙吃得很是尽兴,最后品尝了汇贤楼特地制作的菊花糕才散席。 饭后我去司小吟的房间小坐一会儿,见天色渐黑,便开车去看望老爹老娘。 一进门,便发现老娘满脸笑意,很开心的样子。我给卧床的老爹揉了一气腿,问老娘有什么好事。她踌躇了半天,还是忍不住告诉我,说刚才仉笑非来了,扔下两千块钱,说是老年节了,给两位老人家过节的,还说正在帮我物色个对象,争取帮我早一天重组家庭。对这两千元老头票,老娘倒没特别喜欢,听说要给儿子介绍个媳妇,却高兴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对我说你这大哥真够样儿,这么大的官儿,对咱平头百姓像自己家人一样,不容易。 “孩子,你大哥如果有什么事能用得着咱,可要上心给人家办哪!” 我忽啦一下子想起仉笑非一再暗示我多去看看古书记的话,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老娘说得对,人家这么大个官儿,能放下身段登门看望咱这一介书生的爹娘,够不简单的了,何况平时大事小情的,即使我有时耍耍小孩子脾气,人家也从不和咱一般见识,总是一副大人不把小人怪的模样,总之,这大哥当得还是够范儿的。 不过我却对老娘说:“人家那么大的官儿,有什么事能用得上咱去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