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之构造_第0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5节 (第2/3页)

签的,也许是为了联络师生感情签的…”

    不管记者们怎么追问,小渊泽茂都不认错。

    报纸上也有小渊泽茂的照片。眉毛粗粗的、身材矮小的文弱书生小渊泽茂低着头坐在麦克风前。这张脸跟吉敷在“山彦一九四号”上看到的死尸的那张脸完全一样。

    通过浏览报纸,吉敷了解了发生在盛冈的木山秀之自杀事件的概貌。

    木山秀之的照片也上了报纸。那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少年,是女孩子喜欢的那种类型。当然,不管怎么看还是个孩子。现在的孩子发育早,中学生的体格往往长得跟大人似的,可木山秀之却还像个小学生。这种看上去很像可爱小学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欺负的对象。

    这个事件里的A,很可能就是岩田富美子的儿子岩田雄治。报纸上虽然使用A来代替,遗书也没有公开,但了解这个事件的本地人很容易猜到是谁。因此,经营“北上”酒吧的岩田富美子在盛冈再也住不下去了,母子二人只好搬到新泻。

    发生在上野站的,被认为是殉情的事件,前后经过应该是这样的:小渊泽茂为了解决岩田富美子的儿子岩田雄治的问题去家访,一来二去跟岩田富美子发生了rou体关系,岩田富美子离开盛冈去了新泻,小渊泽茂还是忘不了她。暑假期间,木山秀之自杀事件也过去了,小渊泽茂选定了八月十八日这个吉利的日子,约岩田富美子在东京都的上野站幽会…

    不对,还没等到幽会两个人就在各自乘坐的新干线里自杀了。为什么要自杀呢?幽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为什么要自杀呢?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也许两个人事先电话联系过,分别乘坐几乎同时到达上野站的新干线,但是…

    “吉敷兄!”有人在身后大声叫道。

    吉敷慢慢回过头去。是小谷。

    “找到了!找到一件重要的东西!这封信,是在岩田富美子的包里翻出来的。在一个装化妆品的小包里找到的。折得很小,塞在一个小化妆盒里,所以到现在才发现。”

    吉敷接过来,在办公桌上把那封信展开的时候,还可以闻到脂粉气。

    “用文字处理机打的?”吉敷问。

    “是的。”

    吉敷看着那张纸,恨不得要把它吞下去似的读着上面的文字。读着读着,不由得血往上涌,变了脸色。纸上的文字是这样的:

    岩田富美子女士:请乘坐二十点零六分始发于新泻的新干线“朱四一八号”前往东京,随信寄上车票。我将乘坐十九点整始发于盛冈的新干线“山彦一九四号”前往。你我乘坐的列车将于当晚十点半左右先后到达上野站。另外,务必把这封信带上。

    小渊泽茂

    吉敷抬起头来,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吉敷兄!您怎么了?”小谷问道。

    “啊,这,这可是一个重大发现。”

    “是吧,您怎么看这封信?”

    “至少能证明殉情的说法不能成立。你看,关于一起去死,这上面一个字都没写,这口气分明是想在上野幽会!”

    “写是没写,但也不能排除后来又打电话联系,决定在各自的列车里自杀吧?”

    吉敷抬起头,看着半空思考起来。有这种可能吗?木山秀之是六月二十四号在盛冈城遗址公园自杀的,这个事件在盛冈引起很大轰动。岩田母子跟事件有关,免不了被人戳脊梁骨,不久就离开盛冈去了新泻,这是木山秀之自杀后一个多月,即七月底的事情。又过了二十来天,小渊泽茂和岩田富美子的尸体就来到了上野站。两个人分别二十多天了,就是想殉情,也不妨见了面再商量一下,为什么一定要在见面之前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各自服毒死亡呢?这实在叫人无法理解。

    “这封信没有信封吗?没看见邮戳吗?”

    “没有信封,只有信纸。而且叠成一个小方块,塞在化妆盒里。”

    “嗯…”吉敷把胳膊肘撑在桌子上,拇指和食指顶着额头,陷入了沉思。

    “可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至少能明白一点:‘朱四一八号’的票,是小渊泽茂寄给岩田富美子的。”

    “是吗?你这么认为?”

    “怎么?我这么认为有什么不对吗?”小谷歪着头不解地问。

    “你不觉得用文字处理机打的这封信有些奇怪?”

    “此话怎讲?”

    “这么短的一封信,为什么不手写呢?用文字处理机打,比手写麻烦多了。”

    “这是我们的看法。那些工作中整天使用文字处理机的人,机器就在手边,伸手就打,不会觉得麻烦。”

    “可是,按照惯例,署名总得手写吧?算了,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较真儿了,学校的老师,整天使用文字处理机也不奇怪。就算像你说的那样,最近学校的老师们也许都用上文字处理机了,机器就在手边,那我问你,‘务必把这封信带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嗯,我也琢磨了半天,怎么也想不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这封信是小渊泽茂本人寄出的,何必要写‘务必把这封信带上’呢?”

    “嗯…想让岩田富美子把信还给他吧?”

    “为什么?”

    “不想留下证据吧。社会上到处都有人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