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4/7页)
去了外地。毕业的学生开始陆陆续续地为离校做准备。校门口不断地出现那些托运行李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兴高采烈,三五成群,一路走,一路说着什么。马文的心情一会儿松弛一会儿紧张。他徒劳地跟在那些他认为是毕业生的学生后面,徒劳地想听一些有关姓叶的女学生的事。一天上午,他突然决定不顾冒昧地找系领导谈话。 系领导感到很意外,这位领导刚从地方上调来,专门负责系里的行政杂务,他对马文的做法很不高兴。马文追求女学生已经在学校里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系领导明确无误地告诉马文,姓叶的女学生已定下来分配去北京。他希望马文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恋爱态度,就算是单相思,也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分寸,分寸感是永远不能放弃的一个东西。爱不能一厢情愿,也不能忘乎所以,更不能强迫。系领导对马文似乎早就有了一肚子意见,马文自投罗网地去找他,正好撞在了枪口上。他闲着没事,逮着了一个好机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教训了马文一顿。 悲哀万分的马文怀着惆怅的心情,躲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一边添着自己的伤口,一边无可奈何地目送心上人满怀喜悦地离去。他感到世界已经到了末日,地球很可能立刻爆炸。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在这最最悲痛的日子里,马文也从来没想过轻生,他并不是那种为了爱情能够牺牲生命的人。他只是非常想得到一样东西,可是最后却没有得到。马文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进行了一场能量转换,把强烈的爱,立刻统统转变成了同样强烈程度的恨。 马文把所有的仇恨,都集中在了那位系领导身上。他认定是系领导棒打鸳鸯,别有用心地拆散了他和心上人之间的最后联系。仇恨这字眼用在马文身上绝无半点夸张。他和系领导成了冤家对头,路上相遇时,开会时,他总是虎视眈眈怒目而视。 系领导不得不找机会和马文促膝倾谈,那是在一次欢迎教师给领导提意见的会议上,会议休息期间,一会议室的人都在自顾自地聊天,系领导走到了马文身边,坐了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心平气和地向他咨询,想知道马文对自己究竟有什么误会之处。“我们有必要好好地谈一下,你一定在什么地方对我有意见,你尽管说出来好了,”系领导笑着鼓励说“年轻人嘛,不要把什么事都放在心上。” 马文扭过头去不理睬系领导,系领导摸出香烟来,很大方地散发给周围的人抽。他非常诚恳地说:“我就知道你对我有些什么意见,这不奇怪吗,在业务上,我是外行,应该好好跟你们学学。” 马文突然喃喃地说:“你不是人!”系领导的脸色当时就不好看,他仍然不失身份地笑着,看了看周围的人“马文怎么这么大的脾气?” “你滚开!”马文硬邦邦的又是一句。 系领导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地谈谈?” “谈个狗屁。” 系领导说:“马文,你今天是怎么了?” “我怎么了,”仿佛火山爆发,马文用一种向来不属于他的腔调说“我要你死,我就要你死!” 6 马文成了系里面一个很讨人嫌的角色,随着中苏关系的改变,一度十分欣赏马文的苏联专家回了国。反右派的斗争开始了,系里面不幸摊到了一个右派名额,权衡来权衡去,给谁都不合适,最后便落到了马文头上。起初以为批评批评就算完事,没想到调子越唱越高,马文还没有缓过气来,稀里糊涂地就被发配去了郊县的一个农场。 开始只是说好去农场改造一段时间,马文也应该改造改造,他身上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一个人光是业务好,并不等于什么都好。思想改造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像马文这样的家庭出身,很有必要让他体会一下农场生活的艰辛,很多右派都被发配到大西北去了,马文只是去农场,简直就算是格外照顾他。 马文去了农场不久,便赶上了大跃进炼钢铁。这是轰轰烈烈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马文所在的农场也不例外,在空地上建了个土高炉,把废铜烂铁都找来,废铜烂铁本够,便把多余的锅也砸了,把能找到的和铁有关系的玩意都往土高炉里扔,然后把山上的树都伐了当柴烧。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日没夜地干了几个月,终于炼出了一个个椭圆的毫无实际用处的铁疙瘩。 大炼完了钢铁,马文总算明白所谓改造一段时间,只是一句空话,他知道自己大概要一辈子留在这小小的农场了。系领导的许诺根本不会兑现,事实上,马文所在的学校已经把马文除名。大家再次提到马文这个人时,不过是过去了的笑话说说而已。马文只是大家心目中一个曾经在他们身边待过的十分可笑的滑稽人物。 大炼完了钢铁,本来长着树的山都秃了,于是只好在荒山上试着种庄稼,种什么都没什么收获。没收获,还是种,反正人闲着也是闲着。入乡随俗,大炼钢铁时,马文是炉前工,一块接着一块往土高炉里扔柴禾。有一次,放铁水时,马文脚底下一滑,差点一头栽倒在烧红了的铁水里。轮到种庄稼了,他便扛着锄头和农场的人一起下地上山,别人怎么干,他也跟着怎么干。笑话还是常常要闹的,农场的人知道他是城里犯了错的文化人,也不和他计较。 紧接着便是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饥饿顿时变成了一个不得了的大问题。农场是国营的,地多人少,种了大片的山芋地,还有象征性的一份工资拿,因此还不至于饿死。挨饿的是附近的农民,前两年大跃进,这些老实巴交的乡下人都跟着起哄,砸了锅炼铁,又吃食堂,放开肚皮吃饭,一个个都把胃撑大了,此时便饿得面黄肌瘦死去活来,于是成群结队地到农场来偷东西吃。人多了就胆子大,农场的成片山芋地成了饥民的袭击目标,光天化日之下,满脸菜色的饥民,像蝗虫一样蜂拥而来,撵都撵不走。 农场里不得不把保护山芋地当作头等大事,关于饥馑的消息到处流传,农场的人整天听说什么地方饿死了人,出于本能地开始意识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