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2/7页)
太冷眼看着笑话,故意不出来劝。马文一时得了意,看见马昭的眼泪都要急出来了,骂得更起劲:“小洋鬼子放洋屁,拉洋屎,撒洋尿。”颠来倒去都是这几句。马昭叫他骂急了,也说了一句什么,马文一口唾沫吐了过去。马昭于是作势要打他,她的小手刚举起来,马文朝她脸上就是一记极响的耳光,马昭立刻放开嗓子嚎起来。 做娘的赶紧放下手上正在分配的礼物,跑过来干涉,刚说了马文几句,老爷子就发话了:“我看见了,这是小昭不好,是你先动手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再说,你是个丫头,动起手来,哪有你的便宜呢?” 姨太太笑着对马昭说:“你爷爷说的对,你怎么打得过他呢?” 大家明知道是马文不对,又都知道老爷子放纵和娇宠马文,在一旁不敢插嘴。马昭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自然也不肯就此作罢,放开了喉咙,越哭越伤心。做娘的想,不管怎么说,马文也是自己儿子,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对他的孪生meimei这样蛮横,过去拉着他的手,好言好语地和他说道理,让他给meimei认个错。 老爷子见了,说:“小文文,你也有点不好,好男不跟女斗,你怎么能和你meimei打架。算了算了,认什么错呀,这一点点小事,不要没完没了。” 到了晚上大家一起用餐,马文按老规矩坐在爷爷身边。那马昭在国外用惯了刀叉,用筷子根本夹不起来东西。没办法,只好换上一把银调羹。老爷子摇头说:“这国外究竟有什么好的,你们看,在国外待了这么几年,弄得连饭都不会吃了,再过几年,还不忘了祖宗?” 马文见马昭用上了银调羹,嚷着也要,而且指定非要马昭的那把。众人横哄竖骗,马文毫无商量的余地。老爷子看看孙子有些太不像话,在儿子媳妇面前的行为也实在有些过分,板着脸说了他几句。马文于是赌气不吃饭,急得大家又连忙哄连忙劝。老爷子见孙子不吃饭,自己也赌气不吃了。这一来,更乱,好好的一顿团圆饭,立刻变得很不愉快。姨太太冷言冷语地在一旁煽风点火。马文的父亲是个孝子,没好办法,只好哄女儿把银调羹让给马文,又叫仆人赶快再去拿一把新的银调羹来。总算又拿了一把银调羹来,马昭当然不肯轻易让步。终于让了步,做父亲的忙不迭地拿着那把银调羹,讨好地献给儿子。马文接过银调羹,看也不看,便把它往地上一扔。 3 少年马文活得不像童年时代那么自由自在。在学校里必须受老师的管教。他在家是一个蛮不讲理的混世魔王,横行霸道,想怎么邪就怎么邪。在学校里读书就不一样,学校有学校的章程,想邪也邪不了。老师自有治他的办法,马文试着反抗了几次,很快发现自己不是对手,于是只好老实巴交地成了个受气的孩子。 马文和马昭最早并不在一个班上,和马文不一样,马昭自小学习好,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抗战以后,马文马昭跟着逃难去内地,两个人开始在一个班上念书。这两个孩子在一个班上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马文在学校里成绩非但不好,而且打架又打不过别人,骂也骂不过别人,结果只好干脆窝囊到底,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整天受人欺负。 老爷子也跟着逃到了内地,艰难时世,家里的仆人一减再减,过日子过不习惯,怎么样都觉得别扭,第二年便一命呜呼。姨太太知道马文的父母不喜欢她,极识相地没敢跟到内地去。马文少了个有力的保护人,越来越走下坡路,渐渐从称王称霸欺负meimei,发展到不断地被马昭欺负。马昭动不动就告他的刁状。马文作业没做好,作业没缴,小测验得了低分,被老师教训了,被同学打了骂了,欺负女同学,或是被女同学羞辱了,不管什么样的事情,马昭都毫不客气地替他一一汇报。 马文所有的过错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的父母面前。他成了一个不断问祸的坏孩子,一个智力上有些问题的低能儿。他和马昭在家庭中的地位颠倒了过来,所处的优势都没有了,好事都让马昭占了,他只能处处受气。 马昭成了少年马文最痛恨的敌人。她是他一切不幸的根源,是剥夺他的幸福的灾星,是现存世界上最坏的人。一段时间内,马文最迫切的愿望,是让马昭得一场永远治不好的病。他希望马昭因为这场病把命送掉,他希望她从此再也管不了他的事,他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到来。 有一次,他们班上有个同学,得了猩红热住医院。这在当时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老师特地在课堂上宣布,要同学们不要和得猩红热的同学接触,以免被传染。马文故意一次次去看那位同学,故意把马昭最喜欢的一本书,借给那位得猩红热的同学看。他的用心很险恶,希望自己的meimei马昭也传染上猩红热。 结果传染上猩红热的是马文自己。马文的父母都是有名气的医生,一遍遍地责怪儿子不该不听老师的话。马文祸不单行,传染上猩红热以后,他同时还腹泻拉肚子。碰到这种情况,医生便让家长控制他的饮食,结果作为照顾病人的好吃的东西,统统只能给马文的仇敌马昭吃。内地生活困难,得一次病能开开荤,吃些好东西也值得,马文偷鸡不着蚀把米,因此更加仇恨马昭。 一直熬到了考大学,马文才真正地出了一口恶气。多少年来,他总是不如马昭,到考大学时,他虽然平时成绩不太好,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自己喜欢的畜牧专业。反过来,一向自视甚高,是班上的高材生的马昭,进了高中以后,成绩反而越来越走下坡路,尽管她父母觉得她考大学不成问题,偏偏她自己不争气,连最蹩脚的大学都没考上。 马昭不甘心,很花气力地准备了一年,再考,还是没考上。还是不甘心,还考,临了终于还是没能考上。 这一年,是1949年,马文马昭的父母随着国民党去了台湾。马文没跟着去,他刚考上大学。马昭也没去,她还不死心,想留在大陆继续考大学。 4 青年马文曾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时刻。他最初的理想只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