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高僧妙手上 (第3/3页)
,不知施主尊意如何?” 廖清源道:“大师之意与老朽不谋而合。老朽本有此意,未便启齿,大师倒先说出来了,实是我这孙儿的福分。待其病愈之后,即当行拜师之礼。” 法慧禅师呵呵笑道:“这也是老衲取伯乐爱马、卞和献璧之意。” 廖志经道:“犬子能蒙大师教诲,为子父者,十分欣慰。” 宴罢,廖志经命书僮收拾书房,服侍大师安歇。 次日清晨,法慧禅师去厢房看廖展雄。廖清源已在房内,见法慧禅师前来,忙打招呼道:“大师一大早就起来啦!夜来歇息可好?” 法慧禅师道:“施主比老衲还早,可见爱孙之胜于子也!” 廖清源笑道:“大师也是如此关切徒儿噢。” 法慧禅师也笑道:“彼此彼此。”便在床前坐下。 此时家人送来米汤,廖展雄略进了些,睁着一对大眼睛,看着祖父与昨天给自己治病的老和尚,嘴唇微启,想说些什么,却感到乏力,说不出来。法慧禅师道:“不要说话,好生休养,三两天就好了。”廖展雄点了点头。 法慧禅师对廖清源道:“这金丝鳝王老衲拿去有用。”提了黄鳝,走出厢房。 法慧禅师回至书房,叫书僮找来一个木炭炉,一口小缸,缸内盛满清水,将缸放在木炭炉上烧煮。他从行囊中取出一包药粉,投入水中,待药水沸腾后,把金丝鳝王盘成圆圈,放进缸内。 足足煮了一个时辰,黄鳝rou已离骨。法慧禅师用木棒将鳝骨挑起,放在桌上,并用丝线拴住鳝尾;然后手拿线头,腾地一跃身,把丝线穿过二梁,拉了下来,拴在桌腿上,于是鳝骨头下尾上,笔直地吊起。 此时廖志纬正好路过书房看见,问道:“大师,不知这鳝骨有何用处?” 法慧禅师笑道:“这金丝鳝王骨,坚而韧,宝刀宝剑也砍它不坏,老衲打算带回山去,给雄儿做一根鳝骨鞭。” 廖志纬道:“大师阅历渊博,非晚辈之所能及。” 三天后,廖展雄已下床蹦跳,活泼可爱。廖志经选一吉日,在第四进房屋的中堂设下香案,为廖展雄举行拜师之礼。 届时,法慧禅师写了九华派鼻祖华渊禅师的神位,恭敬地放置在香案上,而后领廖展雄在神位前跪下,说道:“弟子法慧为九华派第六代掌门,今日收徒廖展雄,特此禀告祖师,乞望恩准。”言毕,领廖展雄向祖师神位三叩首。 法慧禅师起身端坐祖师神位之则,廖展雄跪地叩首道:“弟子廖展雄参拜恩师。”法慧禅师呵呵大笑,双手搀起。 在廖家一住四五日,法慧禅师急欲返回九华山,廖清源父子即设素宴为法慧禅师饯行。宴毕,法慧禅师带廖展雄起程。廖清源父子一直送至小南门包河桥外,并再三叮咛廖展雄,要听恩师教诲,方才依依而别。 却说这日,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秋高气爽,寒风袭人。在九华山天台绝顶之上,有一个英俊少年,正在月下练剑。长剑迎着寒风,映射冷月,显得格外凛冽,然而,这少年却是浑身一团热气。这少年练的是七十二式九华剑,初时一招一式,尚可辩认,到了后来,一招紧似一招,一招快似一招,剑光笼罩人影,宛若一团旋转的白云。 少年练罢剑,归剑入鞘,从包裹内取出三四十支线香,一一点燃,插在石缝之中。这线香间距尺余,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一字摆开,犹如一条游动的火龙,煞是好看。 少年插好线香,退至百步以外,站稳身形,抄手发出一枚金钱镖,一支香火随即灭逝。此后,金钱镖或一枚一发,或三枚一发,或五枚一发;霎时,香火一支即灭,三支即灭,五支即灭。蓦地,少年一转身,向背后撒了一把金钱镖,将那剩下的香火全数打灭。 此时,忽听到有人大叫道:“好!”这少年倏然凭空拔起,宛如大鹏展翅,飞掠山石,悄细无声地落在那人身后。 那人从石后走出来,喊道:“廖师叔!师祖他老人家叫你早些回去歇息。噫!廖师叔呢?”这少年非他,正是庐州坝上街的廖展雄,他在读完诗书之后,又来天台绝顶练功。 廖展雄嘻嘻笑道:“喂,小和尚,我在与你捉迷藏呢。”声到人到,业已站在小和尚面前。 小和尚道:“哎,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出鬼了。”二人说说笑笑,下得天台,转回化城寺。 廖展雄白天练武,夜晚习文,无论三九冬寒,或是三伏夏暑,刻苦习练,从不间断。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廖展雄已逐渐由一个顽童,成长为身材伟伟而风度翩翩的汉子了。 一日,在灯光摇曳下,法慧禅师将廖展雄唤至面前,问道:“雄儿,你来九华山有多少寒暑了?” 廖展雄道:“大约十二年了。” 法慧禅师道:“十二年零一个多月了。这些年来,你习文练武都很上进,我九华派‘三绝’你已尽得要旨,没有辜负为师的一番心血。”顿了顿,续道:“近日你收拾一下,准备下山。本来一个多月前就该打发你下山,后为师考虑到,你既学艺于佛教圣地,对佛门经文掌故不能没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是以推延了些时日。”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