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第6/6页)
州叶县北二十五里。舞阳故城在叶县东十里。”此时叶阳、昆阳属秦,舞阳属魏也。听使【索隐】:上平声,下去声。者之恶之,随安陵氏而亡之,【正义】:随犹听也。无忌说言使者恶安陵氏,亦听秦亡安陵氏。然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许必危矣。秦有许地,魏国可无害。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正义】:南国,今许州许昌县南西四十里许昌故城是也。此时属韩,在魏之南,故言南国。括地志云:“周时为许国,武王伐纣所封。地理志云颍川许县古许国,姜姓,四岳之后,文叔所封,二十四君,为楚所灭。”三卿背晋,其地属韩。国无害乎? 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集解】:徐广曰:“魏国之界千里。又云河南梁县有注城。”【正义】:河西,同州也。晋国都绛州,魏都安邑,皆在河东,去大梁有千里也。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从林乡军【集解】:徐广曰:“林乡在宛县。”【索隐】:刘氏云“林,地名,盖春秋时郑地之棐林,在大梁之西北”徐广云在宛陵也。【正义】:括地志云:“宛陵故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八里,本郑旧县也。”按刘徐二说,是其地也。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集解】:徐广曰:“一作‘城’也。”【索隐】:囿即圃田。圃田,郑薮,属魏。徐广云一作“城”而战国策作“国中”正义括地志云:“圃田泽在郑州管城县东三里。周礼云豫州薮曰圃田也。”边城尽拔,文台堕,【索隐】:文台,台名。列士传曰“隐陵君施酒文台”也。【正义】:堕,许规反。括地志云:“文台在曹州冤句县西北六十五里也。”垂都焚,【集解】:徐广曰:“一云‘魏山都焚’。句阳有垂亭。”【索隐】:垂,地名。有庙曰都。并魏邑名。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正义】:陶,曹州定陶也。卫即宋州楚丘县,卫文公都之,秦兵历取其郊也。北至平监。【集解】:徐广曰:“平县属河南。平,或作‘乎’字。史记齐阚止作‘监’字。阚在东平须昌县。”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正义】:山,华山也。华山之东南,七国时邓州属韩,汝州属魏。华山之北,同、华、银、绥并魏地也。河外河内,【正义】:河外谓华州以东至虢、陕,河内谓蒲州以东至怀、卫也。大县数十,【集解】:徐广曰:“一作‘百’。”名都数百。【集解】:徐广曰:“一作‘十’。”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异日者,从之不成也,【索隐】:从音足松反。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今韩受兵三年,秦桡之以讲,【索隐】:桡音尼孝反。谓韩被秦之兵,桡扰已经三年,云欲讲说与韩和。识亡不听,【索隐】:识犹知也。故战国策云“韩知亡犹不听”也。投质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原以从事王,【索隐】:从音足松反。从事,言合从事王也。战国策亦然。王速受楚赵之约,而挟韩之质【索隐】:言韩以质子入赵,则赵挟韩质而亲韩也。以存韩,而求故地,韩必效之。【索隐】:效犹致也,谓致故地于赵也。【正义】:无忌令魏王速受楚、赵之从。赵、楚挟持韩之质以存韩,而魏以求地,韩必效之,胜于与秦伐韩又与秦邻之祸殃也。此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与彊秦邻之祸也。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已。通韩上党于共、甯,【集解】:徐广曰:“朝歌有甯乡。”【正义】:共,卫州共城县。甯,怀州脩武县,本殷之甯邑。韩诗外传云“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故曰脩武”今魏开通共甯之道,使韩上党得直路而行也。使道安成,【正义】:括地志云:“故安城在郑州原武县东南二十里。”时属魏也。出入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今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是韩则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卫、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二周、安陵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正义】:括地志云:“魏德故城一名晋鄙城,在卫县西北五十里,即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兵,故名魏德城也。”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魏太子增质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为增谓秦王【索隐】:按:战国策作“苏秦为公子增谓秦王”曰:“公孙喜【索隐】:战国策作“公孙衍”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故不若贵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齐、韩。”秦乃止增。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湣王。【索隐】:系本云:“安釐王生景湣王午。”信陵君无忌卒。 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徙野王。【集解】:徐广曰:“卫从濮阳徙野王。”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集解】:徐广曰:“十二年献城秦。”【正义】:括地志云:“故垣地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蒲邑故城在隰州隰川县南四十五里。”在蒲水之北,故曰蒲阳。衍,地名,在郑州。十五年,景湣王卒,子王假立。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集解】:徐广曰:“二年,新郑反。” 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集解】:列女传曰:“秦杀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太史公曰:吾適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索隐】:按:谯周曰“以予所闻,所谓天之亡者,有贤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使纣用三仁,周不能王,况秦虎狼乎?” 【索隐述赞】毕公之苗,因国为姓。大名始赏,盈数自正。胤裔繁昌,系载忠正。杨干就戮,智氏奔命。文始建侯,武实彊盛。大梁东徙,长安北侦。卯既无功,卬亦外聘。王假削弱,虏于秦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