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5节 (第4/4页)
,别停下来,曲子还没有奏完呢。冲进东宫的是手执火把和武器的禁军,他们首先径直奔向西侧的马厩,太子贤的脸在火把之光的映照下苍白似雪,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在片刻的沉默之后,太子贤发出一声短促的悲怆的笑声,他对太子洗马刘纳言说,母后果然下手了,事已至此还有别的办法吗?刘纳言在一旁只是潸然泪下。太子贤又说,赵道生居然出卖了我,我要找到他一定要扒下他的人皮。连赵道生都会出卖我,世上还有什么忠义恩情可言?太子洗马刘纳言摘下头上的五品锦冠,抓在手上转弄了一圈、二圈。为时已晚矣,刘纳言观望着马厩的动静,沉溺在他自己的悲哀中,我的这顶五品之冠还能戴几天呢?刘纳言像是自问,也像是诘问太子贤。他看见禁军们已经从马厩的草垛和地窖里拖出了第一杆枪矛,禁军们从马厩里拖出了许多涂过了油脂的盔甲刀枪。刘纳言错愕万分,甚至连刘纳言也不知道太子贤私藏兵器的秘密。 一连九天阴雨连绵,洛阳宫苑里愁云暗结,被封锁的东宫一片死寂,受惊的宫人们看见太子贤在庭院里独自踱步,雨丝打在他的憔悴的困兽似的脸上,那是调露二年的凄凄苦雨,雨丝打在那个生死未卜的锦绣青年的身上,他的沉思他的叹息都散发着悲凉的诗意。太子妃房氏领着幼子在石阶上守望着雨中的人,房氏的心里也下着凄凄苦雨,作为太子贤的最后一个忠诚的追随者,房氏教幼子吟诵了父亲的《种瓜谣》。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 摘绝抱蔓归 太子贤朝殿阶上的母子回首一笑,回首一笑间热泪滂沱而下,太子贤庆幸雨水掩盖了泪水,使他在东宫多年的骄傲免于损坏。第十天长雨骤歇,高宗的诏书就在这个晴艳的日子里传至东宫。诏书的内容尽在宫人们的意料之中,废太子贤,贬为庶人。从天帝天后的宫中传出的另外一条消息是高宗下诏的犹豫和武后大义灭亲的慷慨陈词,据说高宗对他最爱的儿子的罪责避重就轻,而武后怀看肃穆的心情向高宗回忆了当年先帝含泪废黜太子承乾的往事。太子承乾的谋反几乎酿成大祸,太子贤无疑是步其后尘而去,武后言之凿凿的警劝使高宗的舐犊之心再次化为一声叹息,高宗最后说,就按皇后的意思办吧,让贤把太子之位让给哲吧。 那天被秋雨洗白的太阳高悬在洛阳上空。洛阳的百姓纷纷聚集到茂名桥上,观望洛水南岸的一堆浓烟烈火,是太子贤私藏于马厩的大批武器被烧毁了,人们悄声谈论着这次宫廷事件的背景或真相,终于还是隔靴搔痒未及痛处,他们只听说太子贤是被他的一个男宠出卖的,他们还听说太子贤的生母是天后的jiejie已故的韩国夫人,其实洛阳宫宫墙把帝王之家隐匿在很远的地方,洛阳的百姓们当时还未曾听说太子贤的惊世之作《种瓜谣》,更不知道在城外通往长安的官道上,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押解的车辇上坐着太子贤一家,太子贤已经在贬逐的路上了。从前的东宫学者终于心如死灰,太子洗马刘纳言被逐至振州,官居三品的太子左庶子张大安被贬为普州刺史,唯有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薛无超的反戈一击使他留住了乌纱冠帽,太子贤在他以后的匆匆一生里经常提及薛元超的名字,他记得东宫大搜捕就是在薛元超的指点下进行的,他记得薛元超从容坦然的表情,薛元超居然面无愧色,这使太子贤深感人心之深不可测,太子贤每每回忆起薜元超走向马厩的情景依然是心如刀绞。至于户奴赵道生,太子贤后来羞于再提他的名字,当放逐之辇途经洛阳西市时,太子贤透过帐纱看见赵道生的尸首挂在木杆上示众,看来我无缘亲手扒他的人皮了,太子贤神情凄恻地自言自语,他说,这个贱奴死了仍然面若桃花。紧接着太子贤就掩着嘴干呕起来,在剧烈的干呕声中太子贤永远诀别了洛阳城。就像熟通宫廷掌故的宦官们所猜想的那样,太子贤事件牵连了与东宫来往密切的几个皇室宗亲,到了十月,苏州刺史曹王李明和沂州刺史蒋王李炜果然被指为东宫谋反的同党,李明被贬为零陵郡王,幽禁于著名的流放之地黔州,而李炜则干脆被解除官职逐往道州。宫吏们对曹王和蒋王的遭际不以为怪,曹王和蒋王作了太子贤的陪绑者自然是不幸,但哪次宫廷事件不要牺牲几个皇亲国戚呢?皇城里的现实是三尺坚冰,冰下的水流暗自汹涌,冰上的过客只是留心着自己的脚步,没有谁去深究曹王和蒋王与太子贤结党谋反的动机和罪证,正如没有谁去为曹王和蒋王的不白之冤平反昭雪一样,宫吏们说,我们只是奉旨办事。 开耀元年的初冬之际,巴州的瘦山枯水迎来了被废黜的前东宫太子李贤。废太子贤从长安的大明宫来,从远乡异壤的百姓们闻所未闻的宫廷噩梦中来,因此当李贤瘦削而超拔的身影出现在巴州街头时,巴州百姓们无不伫足围观,即使贬为庶人,李贤一举一动透出的依然是儒雅和风流的帝王之气,他的三个幼子像三棵树苗偎依在父亲膝前身后,憨态可掬天真烂漫,他们似乎对这次放逐的悲凉意味无所体会,他们不知道父亲眼里的巴州天空是什么颜色,对于李贤来说,那不是太阳与星月的天空,那是一块巨大的灾难的黑网,它曾经罩住了他的同胞兄弟太子弘,现在他也成为网中一偶了,他已经无处逃遁。到达巴州的第一夜,贤的流徙之家在风声猿啸中彻夜难眠,贤与房氏秉烛长谈,设想了从今往后生活的诸种艰辛磨难,也设想了光顺、光仁、守义三个幼子代父受过的连坐之苦,贤已经无意顾盼自身,他最后对房氏说,我身临巴州,心如枯木残草,死不足惜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