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序言 (第2/3页)
的游荡。 喝过一次茶,吃过一次烧鸡公。到了2003年初,我的男朋友带着别的女孩去和小意及她的男友吃饭。我知道后,并没有责问他为什么那样对我,反而问,当时小意说什么了吗?他说,小意什么都没有说。 2003年5月份,上海的一家报社希望我去,同时小意也接到邀请。我们频繁的碰面,讨论是不是应该扔下南京,去上海。 有一天,小意陪我去商场买棉被,挑了一床粉红色,拎着往回走,去了一个小店,她问我,我的脸色是不是很难看?有人说我像吸过毒…说完她自己笑,明明只是吸烟而已嘛。我给她挑了件粉红色的衣服,劝她穿点艳丽的颜色,最后我买了两件衣服,而她只是吸烟,一脸厌倦的神色。 那时候我们的男人都已经离开,我们拎着粉红的棉被走在南京绿油油的树下面,一起决定留在这个经常抛弃我们让我们厌倦的城市。 与男人别离,使我们相聚。这与其他任何两个女人的相聚并无不同。 三、你那残缺的生活 我开始热爱上与她谈话的时光。 她瘦弱、失眠、憔悴,因此显得眼睛格外明亮。 她经常不说话,有时又说个不停,中间用极其茫然的眼光看你。 作为一个文字表达能力极强的人,她不放过任何缝隙,一遍又一遍的将她厌恶或者钟爱的场景复述,仿佛是对待自己小说中的某个场景。那些突兀的、残酷的,充满痛感的情节,似乎成为她的嗜好。 我看她的第一本书,其实是她的第三本书,《眼儿媚》。发现她将生活中的嗜好在小说中已经表露无疑。两个女孩子的残酷青春,仿佛翻书的时候,手上都会沾染血迹。 那时她似乎已经把自己抛于正常生活之外,状态极不稳定。有一天她问我,你有没有杀死自己的冲动?那时她的抑郁症已经很严重。她不停地问生与死的意义,在问这些的时候她脸色平静,仿佛是在探究学生时期的功课。 非典闹得最凶的时候,我们不知疲倦,天天走在南京的各种街道上,皱着眉头讨论各种问题,筋疲力尽。 尽管每天都走很长的路,她仍然彻夜无法入睡,情绪一天天败落下去,终于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决定去上海工作一段时间散心,因为头一天她去买碟,竟然发现对营业员开口讲话时有极大的障碍,低着头翻货架上的碟片,几乎眼泪都要流下来,仍然无法开口问人家,她需要的碟究竟摆放在哪里。 然后,在上海,她把办公室的照片从网上传来,写一些时尚的稿子,仿佛是真的决心换种方式生活,但是,这次工作,也只维持了三个月,以她再次证明自己不适应集体生活而告终。 四、你究竟想多顽强? 2003年秋天,小意回到南京。重新见面时,她跟我说,我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这次,陪她回来的是一个已婚男人。她觉得自己对这段关系没有要求,因此不会失望。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意再次平静的成为单身一人。 有个朋友说,其实小意是最充满希望,最顽强的一个人。虽然她一直不停的跌倒,却一直仍然在寻找。她像个孩子一样毫无顾忌的把自己的伤口裸露出来给自己看,却还是决心往前面奔跑。 我们总是嘲笑她,是个愚蠢的聪明人,总在最后才忽然发现事情的真相。在被辜负、被伤害之后,她的茫然和无辜让人哭笑不得,但是却不能惹人怜爱,因为她总是摆出一副坚强和粗糙的样子,仿佛一切的卑劣都是合理的,都是可以承受的。 把世界放到最低,或许就是想获得一点点的惊喜。 有一次,吃宵夜的时候,她穿了一双前男友给她买的鞋,但是一直磨脚。她说不如送给你,你先把你的鞋子借我。那天她穿着我的鞋子回家,而我穿着她的鞋子回家。 脱下了就舒适了。失去的男人跟一双磨脚的鞋子并无不同,穿着是折磨,放在心里是折腾。 五、孩子,孩子 她开始拿着照相机到处拍。而且越拍越好。除了失眠依旧,似乎其他问题都在慢慢得到解决。痛感的事情开始被她说出趣味。心情愉快的时候,她甚至是俏皮的。她付了首期的房子拿到了手,有阵子她经常独自坐着公交车去看她自己的房子。 有了家,就仿佛光着身子的蜗牛有了个壳。 小时候父母丢了钱,叫她和jiejie出门反省,她和jiejie走出家门,茫然地坐在高高的木头堆上,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或许从那时候开始,她就希望自己可以有个壳。 曾经有一次,她写了篇帖子,提到关于孩子的疑问,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