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四百九十三杂录一 (第4/4页)
太宗攻打辽国,制成了云梯搭在敌城墙上。有一个应募首先登梯的人,城中的箭和石头像雨点般投射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应募者争先恐后地登梯攻城。英公李世绩指着他对中书舍人许敬宗说:“这个人难道不是大壮士?”敬宗说:“不是壮士,主要是不懂得思考。”皇帝听说后,打算判他罪。 元万顷 元万顷是辽东道的管记,作了一篇檄文,讥笑非议高丽不知道守住鸭绿江险要处。莫离支在回报文章中说:“恭敬地听到你的指示了。”于是调兵守住鸭绿江险要处。万顷因为犯了这个错误被流放到岭南。 郭务静 沧州南皮县的县丞郭务静性情糊涂。跟主簿刘思庄住在旅馆里时,郭对庄说:“跟随皇帝出行太难。我曾跟随皇帝出行,家人丢失了三天,后来在侍从官员的帐篷中要了回来。”刘思庄说:“您的夫人也在其中吗?”静回答说:“如果她不在里面,还说什么呢?”又对庄说:“现在贼很多。昨夜二更天后,我从外面回来,有一个贼,忽然从我的房里跑出来。”庄说:“丢了什么东西?”静说:“没丢什么。”庄说:“不丢东西,怎么知道他是贼?”静回答说:“只见他狼狈而逃,不免产生了怀疑罢了。” 唐临 唐临性情宽厚仁慈,经常原谅别人。曾有一次想去吊唁,叫家僮回去取白衫,家僮误拿来了别的衣服,心里害怕不敢进。唐临觉察到了这个情况,就对家僮说:“今日我呼吸不畅,不适宜伤心哭泣,刚才取白衫的事就暂时不办了。”又一回家僮熬药不精细,唐暗中觉察出了原因,就说:“今天天气阴沉,不适合吃药,可以把药物扔了。”他始终不公开家僮的过错。 苏瑰、李峤子 中宗曾有一次召宰相苏瑰和李峤的儿子进见。两个儿子都是儿童。皇上迎上去拉到面前抚摸他俩,赐给他们不少东西。于是告诉两个孩子:“你们应该回忆一下学懂了的书,认为可以对我讲的就把它说出来。”苏颋回答说:“木头依照墨线就直,国君听从劝谏就圣明。”李峤的儿子不知道叫什么名,也进上两句话:“斩断早晨过河人的小腿,挖出贤人的心。”皇上说:“苏瑰有儿子,李峤没有儿子。” 娄师德 武则天当朝时,宰相娄师德温和谦恭谨慎,不曾跟人家有丝毫的隔阂。娄师德的弟弟被委任为代州刺史,娄师德告诫他说:“我很担心你跟人家相争。”弟弟说:“人家吐我的脸,我就自己擦去走了就是了。”师德说:“只做到这点还不够。凡是人家吐你脸,那个人一定是很生气的,擦掉它,这就违背了那人的心,为什么不等它自己干呢?”那些保护自身,远离危害的事,都跟这类似。 另外,武则天禁止屠杀很严厉,小吏们苦于只吃蔬菜。师德为御史大夫,因出差到了陕西,吃饭时厨师送上了rou,师德说:“皇上禁止屠宰,为什么有这东西?”厨师说:“豺咬死的羊。”师德说:“这个豺太懂事了!”于是吃了rou。又端上了切细的鱼rou,又问为什么有这种东西。厨师又说:“豺咬死了鱼。”师德于是大声斥责他:“缺心眼的汉子!为什么不说是獭咬死的?”厨师马上说是獭咬死的。师德也替他推荐给大家。 李晦 李晦是雍州长史,私人住宅中有楼房,下临酒肆。那酒店的人曾等着李晦来时说道:“我这个低微卑贱的人,虽然是礼涉及不到的,然而家中也有老少,不想让外人偷看他们。可是我家靠近大人家的楼,出入感到不便,请允许我从此离开。”李晦当天就拆了那座楼。 宋之问 宋之问在武则天当政时,请求成为北门学士,则天没答应。宋之问就写了一首《明河篇》来表达自己的心意。那诗说:“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武则天看了那首诗后,对崔融说:“我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有才情,只是因为他有口上的过失。”原来是因为宋之问患有牙病,嘴里经常发出臭味的缘故。宋之问终生都感到羞惭气愤。 陆元方 陆元方做门下省和中书省的侍郎,处于宰相的地位,武则天将要降升官员时,一定先去征求他的意见。元方秘密的献上自己的意见,不显示皇上对他的恩宠,所以别人没有知道这情况的。以前上奏的奏章,都封在匣子里,子孙们也不曾看见。临死前,他让人把这些奏章都烧了,说:“我对待别人积下的阴德多了,以后福分一定不会衰减的。我本来可以多活几年,只因为又兼任选曹,选拔评定官阶,我费心劳神罢了。”说完就死了。 陈希闵 司刑司丞陈希闵因为无才而担任了官职,什么事都办得很不顺畅。司刑府吏把他看成“高手笔”,是说他拿着笔的上端,半天不落下去,所以叫“高手笔”又叫他“按孔子”,是说他删削极多,纸都穿孔了,所以叫“按孔” 李详 李详字叫审己,是赵郡人。祖父叫机衡,父亲叫颖,世代以儒者的品德cao行相传。李详既有才华,又有胆量和勇气,行动随便,不爱拘束。后穿上官服,做了盐亭尉。李详在盐亭时,因考核事,被录事参军所排挤。李详对刺史说:“录事参军依仗他有检举众人的权力,身处要害的位置,把别人胡乱褒贬罢了。如果让我李详拿着笔,我也有我的说法。”刺史说:“您试论一下录事参军考核的情形。”于是交给他笔。李详马上写了录事考核的情况:“大事的考核不敢下判断,小事的考核却津津有味。隐瞒自己不清白之处,谈到他人都是浑浊。大堂上双方相争,直到都瘦备不堪才停止。狱里的囚犯,不遇赦时不放出来。”天下的人都认为这是最有趣的谈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