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吴有训 (第2/4页)
一段时间后,就作表演,首先在横线垂直方向推动第1节干电池,于是第1节干电池开始作单摆运动;不一会儿摆动逐渐减弱了,而第2节干电池开始自动地摆动起来,以后第3、第4节干电池又逐渐地先后摆动起来。这些用最普通的试验器材作的形象表演,非常生动地显示了简谐运动和共振现象。在刚学力学时,简谐运动与共振现象都是比较难懂的概念,但经吴有训教授讲解与表演后,道理就比较容易懂了。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有一位老实验员阎裕昌,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科学馆普通物理课堂上,一边是教授在讲课,另一边是这位老实验员在作课堂演示。吴有训教授自己称他为“阎先生”,而且要求学生也都得用这个称呼。吴有训教授讲课内容很新颖,绝大部分是近代重要的物理实验和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意义。例如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汤姆逊的抛物线离子谱,汤生的气体放电研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等等。他讲的并不多,而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或个人推导去掌握一些近代物理的理论基础,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实验的技巧与精确性,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我清楚地记得吴老师开始授课后,刚刚过去一个月,就举行了一次小考。他出了一道题:“假定光是由称为‘光子’的微粒组成,那末,当一个‘光子’入射到一个静止的电子上而被散射到另一个方向时,它们的能量将如何变化?”那个时候,学生都是第一次听到“光子”这个陌生的名词,但根据老师的谆谆诱导,大部分学生都推导出正确的答案。吴老师很满意。在下一节上课的时候,他告诉大家,这个“光子”被电子散射的问题就是“康普顿效应”。 吴有训先生在讲授近代物理的课堂上,还常常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他用法拉第、卢瑟福、玻尔的故事,启发、开导年轻的后来人;用这些先辈献身科学的顽强品格,激励年轻人踏上科学的征途。吴有训教授在课堂上,有时也谈到他喜爱的学生,常常说后生可畏,并且用这些具体的例子,来展望祖国物理学的前途。 1960年,吴有训教授早已是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了,但是他仍在中国科技大学讲授普通物理课。这时他虽年过花甲,宏亮的嗓音,深入浅出的风格,依旧不减当年。学生们不但不嫌弃他所cao的江西口音,反而每次课堂都挤得满满的,唯恐错过听课的机会。这件事曾经轰动过当时北京教育界。 “实验物理的学习,要从使用螺丝刀开始” 在清华园,学生们常常看见一位老师,身穿粗布工作服,时而用锯子斧头加工木材,为X光装置制作栏杆;时而用煤气和氧气的火焰,拔制石英丝,安装康普顿静电计。他就是国内外知名的吴有训教授。像历来成功的科学巨匠一样,他总是亲手制作实验仪器。 吴有训教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的时候,就掌握了超群的实验技能。他们做X射线散射实验,有时同学的X射线管坏了,总是求吴有训帮助修复。回国后,他先在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后来到清华大学。他常常告诫学生要锻炼动手的本领,他说:“实验物理的学习,要从使用螺丝刀开始。”1934年,吴有训教授又到美国去了一段时间,他想为国家制造真空管做些工作,从国外带回一些吹玻璃的设备,如玻璃真空泵和各种口径的玻璃管等。1935年,他就开了“实验技术”的选修课,手把手地教大家掌握烧玻璃的火候和吹玻璃的技术。他还要求物理系的学生,选修一些工学院的课,如制图,车钳工工艺,电工学,化学热力学等。那时候,物理系的学生还要学普通化学,别的系(如工科)的学生上普通化学,都只做半天的实验,而物理系却规定要和化学系一样,要做两个半天的实验。大家因为功课忙,思想上有抵触,吴老师竭力解说,还是要大家多做实验,学习实验技术。他的教导,对大家后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很好的影响。 1937年,钱三强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约里奥。居里夫妇作原子核物理研究,他看到约里奥的动手能力也很强,自己会上车床,有一天,约里奥问钱三强:“你会不会金工?”钱三强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会一点。”由于他在清华大学学过吹玻璃的技术,选修过“金工实习”课,这一下正好用上了。所以他对简单的实验设备和放射化学用的玻璃仪器,一般的都能自己动手做,比起一遇到动手的事就要求人方便多了。1948年钱三强回国后,也同样鼓励年轻人要敢于动手,自己制作仪器设备,这对他们后来成长大有好处。钱三强回忆这段事实,说明他在清华大学时,受到吴有训教授的教育,敢于动手,对他一生都有重要意义。 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吴有训教授是我国优秀的教育家,几十年来,他以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从事科研和教学,并且注意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他总是诲人不倦,鼓励青年人进步。吴有训老师指导我完成毕业论文的事情一直记忆犹新。记得在即将毕业的半年内,吴有训老师让我独立完成一项实验工作,以实验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当时好像全班只有我一个人用实验来作论文)。这个实验的题目是测量清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