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老板很靠谱员工很得力 (第2/3页)
书,门下省设立侍中。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是整天跟皇上泡在一起,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到了东汉的时候,丞相基本上就成了一个虚衔儿了,真正掌实权的人,必然要加这么个衔儿——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将军掌握武将,录尚书事管文官,基本上都这样。 但是这个大将军录尚书事还是一个人。它虽然不叫丞相了,实力却相当于一个丞相,对皇权还构成了威胁。那个时候君臣共治天下,丞相跟皇帝,谁的权力更大,完全靠两个人的个性,要是秦皇汉武时期,肯定是皇权大,你要赶上那个皇上窝窝囊囊,又爱玩儿什么的,又不理朝政,那就大权旁落。所以在隋朝以前,权臣篡位的事儿,史不绝书,多有记载。往往做了丞相就有机会篡位,曹cao做了丞相吧,基本上等于篡位了,他儿子帮他完成了这个举动。接着曹魏几十年之后,被丞相司马氏篡了。尤其在魏晋南北朝乱世的时候,你要是做了丞相还不篡位的话,老百姓都替你着急。 隋文帝杨坚也是做了丞相后,篡了北周的位,所以他一当皇帝,就怕这种事儿发生在子孙身上,为了大隋江山千秋万代,怎么办呢?削弱相权。 名义上把相权削弱,说是一分为三,实际上不止。三省的正副长官都是丞相,都入政事堂。而只要可以入政事堂议事的官,实际上就相当于丞相。三省的正副长官大致是这些:中书、尚书两省的长官叫令,副长官叫仆射。中书令、尚书令、中书左仆射、中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然后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副长官叫侍郎。六部的长官叫尚书,副长官也叫侍郎,分左右,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所以这样一来的话,三省的正副长官都是丞相,三三得九,一人之权瓜分为九。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有那么全的官制,比如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就当过尚书令,所以等李世民继位之后,唐代就不再设立尚书令了,因为当年太宗皇帝做过这个职务,你们谁再配做这个?就此取消。 宰相一箩筐 无论如何,宰相一般也得有六七个,七八个。到了唐朝中宗、武则天之后开始,皇帝设立了一个职务,叫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职务是个临时性的职务,不管你现在是几品官,只要给你加上这个衔儿,你就相当于宰相。皇上若要提拔你,给你加这个衔,入政事堂议事,你就相当于宰相了。如此说来,宰相就由固定的变成了临时的。它的好处是,正式任命的宰相如果要罢免,是有一套严格程序的,现在这个是临时宰相,皇上能把这个临时工说撤就撤。比如说国家公务员晋升应该是逐级晋升。科长、副处长、正处长、副局长、正局长、副部长、正部长,应该这样有序晋升。但是后来你别晋升了,我给你加一个衔儿就完了。假如你现在是处长,我给你加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你就一下子相当于副总理了。优点就是哪天我看不上你,我把这个衔儿一摘,你就又回去接着当你的处长去,特方便吧。所以以后,既然设立了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三省的长官就变成了虚衔。甚至不设。 中书令该退休的时候,本来要选一个新的,现在就不选,就 空着不设。即使设了,也都是给那种还有两年就快死的老臣,让他荣誉一下。一把年纪了也不入政事堂议事,也议不了事,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老到那个分儿上的,给你个中书令、太师中书令,位高权不重。真正掌权的,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帮临时替换,来去全由皇帝秉断的人。 中国古代的官员一二品穿紫袍。《红楼梦》里说:“昨嫌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然后三四五品是红袍,六七品官是蓝袍,也就是青袍(江州司马青衫湿),八九品的官就是绿袍了。所以中国有一个成语,形容一家全是当大官的就说他们家满门朱紫,除了红的就是紫的。现在所说的红的发紫,意思也大致相同。 这样的话,充当临时丞相的如果是小官,是青衫的,给你加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你只要换个颜色的官服穿就是了,只换件衣服,从青衫变成紫红的就完了。等什么时候皇上不待见你了,这个衔儿一扒,你还回去穿你处长的官服去,红袍的还是紫袍的给脱下来,换青的上去。 说了这么多,就为了说明隋唐时期皇帝想出来的削弱相权的办法,它不但将相权一分为三,更关键的是后来把丞相之职演变成了临时工,成了皇上的杂工仔。中国古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宰相由一个变成一窝,由独相发展到群相。 英雄尽白头 孔子提倡素质教育,现在我们也提倡素质教育,中间这上千年的应试教育是怎么来的,就是从隋唐开始。 当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再靠士族地主垄断官职,这个已经是不行了。所以隋文帝开始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