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ldquo;汉化rdquo (第2/2页)
裤最早的意思是胫衣,护腿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长筒袜,连裤袜。死裆裤是后来跟少数民族学的,因为他要骑马不能穿开裆裤,不能穿裙子。 我们中原人的打扮是峨冠博带,老高的帽子,老长的大袖子,一走路帽子当避雷针,袖子当拖把,既省电又干净。少数民族则窄衣箭袖,又能引弓拉箭又能挥锄耕作,他的衣服更合理,所以中原王朝就不断地向他们学。 汉族人的衣服“Y”字领,没有扣,靠腰带。少数民族是小圆领“一”字领,唐朝的服装就很明显学他们,改成了小圆领,乌纱、幞头也取代了原来的峨冠。唐宋的皇帝穿的衣服都是这样,到了明朝的时候,皇上只有祭祖时才在脑袋上顶一个大搓板,挂一串算盘珠子,脑袋好几十斤重,平时都戴乌纱了。峨冠博带的大礼服也只有祭祖才穿,平时不穿了。到清朝更不用说,一水的都是满装,所以明朝的遗民损清朝人,说脑袋后面弄一根孔雀翎,衣服上除了飞禽就是走兽,简直就是衣冠禽兽。说归说,但是人家的衣服窄衣箭袖,打仗、生产的时候就是方便。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汉服虽然大气好看,但是不合理。所以孝文帝实行汉制到这个时候遭到一定的反对,无奈是皇上下令要一律穿汉服,穿鲜卑服的笞杖徒流死,就是拿板子抽,拿鞭子打。因此大家只好穿,解除扫街工人的痛苦。实际上汉服是不利于生产和战斗的。 除了服装外,顺便说一下饮食。原来中原人说吃饼,是汤饼,就是馄饨不放馅儿的片汤,中原人的饼就是那玩意儿。今天大家吃的饼都是胡饼,是少数民族发明的,因为他不能骑在马上端一锅片汤,要方便随身携带。中原人后来发现他的东西确实方便,今天我们爱吃的涮羊rou就是少数民族发明的。 实行汉制从强迫各位戴“避雷针”扫大街之后,皇上又让百姓改汉姓。 孝文帝拓跋宏改成元宏,唐朝大诗人元轸就是鲜卑贵族,皇室后代。步陆狐氏改成陆氏,勿扭于氏改成于氏,尉迟氏改成尉氏。包括穆桂英都是鲜卑人,从丘目陵氏改的穆氏。就这样鲜卑八大姓都改成了汉姓。 衣服和姓改完之后,皇上下旨官员都得说汉语。 30岁以上的官员年岁大的,三年内学会汉语,否则这个官别当。30岁以下的官员你们年轻,半年内学会汉语,禁止讲鲜卑语。鲜卑是历史上那么牛的一个民族,到现在连土话都不会说了。 骨灰级粉丝 还不算完,皇上快成汉室的疯狂粉丝了,还得跟汉族人通婚,进行人种改良。 皇上先把自己的皇后送进尼姑庵里,接着从北方汉族四大士族:崔、卢、李、郑,一家娶一个。李氏立为皇后,崔、卢、郑家的孩子立妃。完了之后告诉自己所有的兄弟、叔叔们(爷爷可能岁数太大了,不便参与),离婚吧,把鲜卑族元配送进庵里,崔、卢、李、郑我给你们找,一家发一个,必须跟汉族通婚,禁止鲜卑族之间通婚。 皇上娶了一个汉族皇后,太子二分之一汉族血统,太子再娶汉族皇后,再往下鲜卑族的血统以渐近线的方式无限接近于零,最后完全被汉族血统剿灭。 少数民族羡慕汉族往往是首先羡慕汉族的生活,觉得人家住的是楼,穿的是绸,吃的是油,咱们住帐篷,穿兽皮,喝马奶。不行,必须学汉人奔小康。史学家是很赞赏魏孝文帝改革的,但是你融进了汉族你就没有了,鲜卑这个民族就灭绝了。 所以汉族人得意扬扬地得出了一个结论:胡虏无百年之运。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你的寿命不会超过100年。因为你如果不学我,你这么落后你肯定不超过100年就完蛋了,比如元朝,那么野蛮落后,撑到90年就回草原放羊去了。而你要学我你就变成我了,快马弯刀我干不过你,子曰、诗云我是祖宗,清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少数民族王朝正好是两个对立的例子,不学的90年完蛋,学了的旗人都不会说满语。北魏其实也提供了这么一个例子,彻底汉化,终至消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