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第3/3页)
,到西边冰窖去买一块冰;要整的,不要碎块。” “钱呢?” “你衣袋里是什么?小孩子一点宽宏大量没有!”老张显示着作先生的气派。 李应看了看老张,又看了看小四的父亲——孙八爷——一语未发,走出去。 这时候老张才想起让孙八爷屋里去坐,心里七上八下的勉强着和孙八爷闲扯。 孙八爷看着有四十上下的年纪,矮矮的身量,圆圆的脸。一走一耸肩,一高提脚踵,为的是显着比本来的身量高大而尊严。两道稀眉,一双永远发困的睡眼;幸亏有只高而正的鼻子,不然真看不出脸上有“一应俱全”的构造。一嘴的黄牙板,好似安着“磨光退色”的金牙;不过上唇的几根短须遮盖着,还不致金光普照。一件天蓝洋缎的长袍,罩着一件铜钮宽边的米色坎肩,童叟无欺,一看就知道是乡下的土绅士。 不大的工夫,李应提着一块雪白的冰进来。老张向孙八说: “八爷来看看这一手,只准说好,不准发笑!” 孙八随着老张走进教室来。老张把那块冰接过来,又找了一块木板,一齐放在教室东墙的洋火炉里,打着炉口,一阵阵的往外冒凉气。 “八爷!看这一手妙不妙?洋炉改冰箱,冬暖夏凉,一物两用!”老张挑着大拇指,把眼睛挤成一道缝,那条笑的虚线从脸上往里延长,直到心房上,撞的心上痒了一痒,才算满足了自己的得意。 原来老张的洋炉,炉腔内并没有火瓦。冬天摆着,看一看就觉得暖和。夏天遇着大典,放块冰就是冰箱。孙八看了止不住的夸奖:“到底你喝过墨水,肚子里有货!” 正在说笑,王德飞跑的进来,堵住老张的耳朵,霹雳似的嚷了一声“来了!”同时老张王德一人出了一身情感不同而结果一样的冷汗! 门外拍拍的掸鞋的声音,孙八忙着迎出来,老张扯开喉咙叫“立——正!”五十多个学生七长八短的排成两行。小三把左脚收回用力过猛,把脚踵全放在小四的脚指上“哎哟!老师!小三立正,立在我脚上啦!” “向左——转!摆队相——迎!”号令一下,学生全把右手放在眉边,小四痛的要哭,又不敢哭,只把手遮着眼睛隔着眼泪往外看。前面走的他认识是衙门的李五,后面的自然是学务大人了。 “不用行礼,把手放下,放下,放下!”学务大人显着一万多个不耐烦的样子。学生都把手从眉边摘下来。老张补了一句:“礼——毕!” 李五递过一张名片,老张低声问:“怎样?”李五偷偷的应道:“好说话。” “大人东屋坐,还是到讲堂去?”老张向学务大人行了个举手礼。 “李先生,你等我一等,我大概看看就走。行家一过眼,站在学堂外边五分钟,就知道办的好坏,那算门里出身。”学务大人耸着肩膀,紧着肚皮,很响亮的嗽了两声,然后鼓着双腮,只转眼珠,不扭脖项的往四外一看。把一口痰用舌尖卷成一个滑腻的圆弹,好似由小唧筒喷出来的唾在杏树底下。拿出小手巾擦了擦嘴,又顺手擦擦鼻凹的汗。然后自言自语的说:“哼!不预备痰盂!” “那么老五,八爷,你们哥俩个东屋里坐,我伺候着大人。”老张说。 “不用‘大人’‘大人’的!‘先生’就好!新办法新称呼,比不得七八年前。把学生领到‘屋里’去!” “是!到‘讲堂’去?” “讲堂就是屋里,屋里就是讲堂!”学务大人似乎有些不满意老张的问法。 “是!”老张又行了一个举手礼。“向左——转!入讲——堂!” 学生把脚抬到过膝,用力跺着脚踵,震得地上冬冬的山响,向讲堂走来。 老张在讲台上往下看,学生们好似五十多根小石桩。俏皮一点说,好似五十多尊小石佛;瞪着眼,努着嘴,挺着脖子,直着腿。也就是老张教授有年,学务大人经验宏富,不然谁吃得住这样的阵式!五十多个孩子真是一根头发都不动,就是不幸有一根动的,也听得见响声。学务大人被屋里浓厚的炭气堵的,一连打了三个喷嚏;从门袋里掏出日本的“宝丹”连气的往鼻子里吸,又拿出手巾不住的擦眼泪。老张利用这个机会,才看了看学务大人:学务大人约有四十五六岁的年纪。一张黑黄的脸皮,当中镶着白多黑少的两个琉璃球。一个中部高峙的鹰鼻,鼻下挂着些干黄的穗子,遮住了嘴。穿着一件旧灰色官纱袍,下面一条河南绸做的洋式裤,系着裤脚。足下一双短筒半新洋皮鞋,露着本地蓝市布家做的袜子。乍看使人觉着有些光线不调,看惯了更显得“新旧咸宜”“允执厥中”或者也可以说是东西文化调和的先声。 老张不敢细看,打开早已预备好的第三册《国文》,开始献技。 “《新国文》第三课,找着没有?” “找着了!”学生都用最高的调子喊了一声。 “听着!现在要‘提示注意’。”老张顺着教授书的程序往下念。 “王德!把腰挺起来!那是‘体育’,懂不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