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御弟_第264章徒步行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4章徒步行军 (第2/3页)

奶茶,是蒙古人最习惯的吃法,吃完烤rou,喝点奶茶,能让多余的油脂排出体外。

    人们常说,常喝茶的人不会胖,多少有一些道理,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天天喝茶还是长rou的,大有人在。

    “朱将军亲自烤羊腿煮奶茶,这口福可太难得了,上一次吃到,还是燕大哥娶妻时呢。”苏合对吃的问题,一向记得很清楚。

    “多准备几只羊,我一个人能吃一只。”苏合对着阿德离开的背影喊道。

    阿德闻言转过身,笑着大声说道:“放心吧爷,小的一定多弄几只回来。”

    永乐八年三月,永乐帝再次安排太子朱高炽监国,自己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出居庸关,拉开了永乐帝北征的序幕。

    三月在北京是春天,杨柳吐绿,桃花绽放。但出了居庸关往北走,天气越走越冷,勉强跟春粘个边,也叫春寒料峭。

    为了保证归程的供给,永乐帝的大军每隔十日路程,就会设一个供给站,留下一些粮食和水等,但防寒物资朱隶一样都没留,用朱隶的话说,往北走越走越冷,等凯旋的时候,天气是越走越热,这些东西当然不用留。

    “朱将军,你就认定我们这次出征,绝对用不了一年的时间?”房宽听完朱隶的布置,随意地说道。若是用一年的时间,回来的时候天也会很冷。

    “闭上你的乌鸦嘴,当然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三、五个月罢了。”朱隶恶狠狠地瞪了房宽一眼,一年?再怎么好的条件也是行军打仗,永乐帝毕竟是五十岁的人了,这样的生活过一年,永乐帝的身体怎么能吃得消。

    沿途设立供给站,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出征的时间,深入蒙古大草原上作战,后勤供给不可能送到最前沿,军队的粮食,只能靠自己带。

    房宽识趣地把嘴闭上。其实此番出征,与二十年前还是燕王的永乐帝带兵征讨乃儿不花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不是能不能打赢,而是能不能找到敌人。

    永乐帝带出来的五十万大军中,有苏合、哈森等带的,以朱隶的一万人为基础发展起来五万骑兵队;有最早房宽带的一万火器营、也叫神机营发展起来的五万神机队;还有张辅从安南带回来的,刚刚打了胜仗,能征善战的十万精兵;加上朱隶的五万护卫队,和始终在皇上身边的五万禁军营,剩下二十万大军,虽然没有什么卓然战绩,但也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

    可以说,此番出征,永乐帝带的是大明朝最精锐的军队,同时配备着大明朝最优秀的军事指挥:永乐帝、朱隶、张辅、房宽以及苏合、哈森、巴特尔等,以及最优良的装备,如果能找到人数不足三十万的鞑靼军队,胜负根本没有悬念。

    问题就在于,上哪里找他们。

    茫茫草原,找一个流动的军队,不是拥有优秀的指挥官就能做到的,很大程度上,还要靠运气。

    运气不是凭空来的。

    方出居庸关,朱隶就派出了十支侦查队,每支侦察队五十人,分成十路寻找鞑靼军队的踪迹。

    大草原同戈壁滩和沙漠一样,哪里都没有路,哪里都是路,在大草原上走,只能认方向,不能认道路,因为人烟稀少,不管什么路,长时间没有人走,也会被杂草淹没。

    五十万大军的行军速度并不快,在没有鞑靼军队准确位置之前,他们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斡难河,(现代称鄂嫩河,蒙古共和国境内)。

    斡难河为成吉思汗的发迹之地,古称黑水,为黑龙江上游之一,是蒙古部族的发祥地。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于此。

    永乐帝将大概目的地定在斡难河,有三个理由,第一是因为那里是蒙古族的圣地,本雅失里既然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很有可能带着部族居住在斡难河附近。第二斡难河是条淡水河,军队长距离行军,就算找不到鞑靼的军队,也是要补充淡水的。第三是因为斡难河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奴儿干都司可能会有鞑靼部队的情况。

    奴儿干都司是永乐帝在一年前,即永乐七年,设立一个军事统治机构,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下辖卫、所四百余人,以康旺为都指择同知,王肇舟为指挥佥事。

    其实以上这三个理由,并不是永乐帝带领大军到斡难河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甚至此次北征的初衷,只有永乐帝自己心里明白,但知道将北征的目的地定为斡难河后,朱隶也猜到了大概。

    斡难河距离奇瓦台不足百里。

    行军是枯燥且辛苦的。

    靖难结束快十年了,这些年永乐帝虽然cao劳,但劳的是心,长期缺乏运动,永乐帝的体力已远不如靖难时期,这样长途跋涉,永乐帝坐在马车里,身体已渐渐吃不消了,一天行军下来,越来越感到腰酸背痛,朱隶发现永乐帝第二天早起,腰板都挺不直。

    “皇上,是不是觉得很累?”朱隶站在永乐帝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