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辛部不分卷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 (第1/4页)
辛部不分卷(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 请问不食而饱 ,年寿久久,至于遂存,此乃富国存民之道。比欲不食, 先以导命之方居前,因以留气。服气药之后,三日小饥,七日微饥,十日之外,为小成无惑矣,已死去就生也。服气药之后,诸食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一食为度;食无形之物,节少为善。百日之外可不食,名不穷之道,名为助国家养民,助天地食主。少者为吉,多者为凶,全不食亦凶,肠胃不通。通肠之法: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大凶恶,百疾从此而生,至大饥年当死。节食千日之后,大小肠皆满,终无料也。令人病悉除去,颜色更好,无所禁防。 古者得道,老者皆由不食。君臣民足以安身心,理其职,富者足以存财,贫者足以度躯。君子行之,善乐岁,凶年不危亡。夫人曰有三命,而不自知。日三食乃生,朝不食一命绝,昼不食二命绝,暮不食三绝,绝三日不食,九命绝。无匿物,无宝留,此由饥也。jianian邪大起,悉从此始。用吾道,万事自理,吉岁可以兴利,凶年可以存民,常当忽带收肠,使利行步也。 天地之间,凡事各自有精神,光明上属天,为星,可以察安危。天地之性,自有格法,六甲五行四时节度,可以占覆未来之事,作救衰乱,防未然之事。 臣见君父之衰,救之,使其更兴盛,是大功也;深知其衰也,不救之,或反言而去,名为倡C72E,罪不除也。三事,臣知其君有失,将睹凶害而救之,使其更无凶害,是大功也;知而不救,名倡凶,其罪不除也。四事,知君理失其要意,灾害连起,而救助其理之,是其宜也;为晓事之臣。知而不救,其罪不除也。五事,臣知其君年少,其贤未能及,事而救之,助其为知,是其宜也;知而不助为贤,反言不及,名为不忠,弱其上,其罪不除也。六事,臣知其君老,有天期而忧之,为其索殊方、大贤之助、异策内文,令君更得延年,是大功也;知而不能,反言吉凶者,其过大也。七事,为人下,知上有危,有失理,或失忘,而共救之案之,是为大功;知而不救,自解避而去,为不顺忠孝之人,罪皆及其后。八事,父母有疾,占相之,知能尽力竭精,有以救之;知而不救,天将大罚。九事,父母年老且尽,为子者知父母老期将至,为求贤师异方,令得丁强,孝子之宜也。此由食人之食,以食归之,而有大功也。十事,知人凶衰,有大害患将至而救之,使其更兴,与其奇方异策、内文善事,今无复忧苦,是为大功;知而不为,有罪不除也。 夫为人子,见父母有死难而抛去之,处乐违苦,此乃与禽兽同耳。岂可统三才,继天地乎?是以圣人出也,施教戒,劝人为善,断绝凶恶,以救天地之灾,令三光五行、星辰顺叙,岂徒言哉?今天上乃具出文书,以化除诸灾害,以致善,是故吾自晓敕真人出书也。 今天上教吾大言,勿有蔽匿也。今天地大周更始,灾害比当消亡,无复余粮类。故教人拘校古今文,集善者以为洞极之经,定善不可复变易也。虽圣贤之人,不能复致其文辞,夫文辞,天地阴阳之语也,故教训人君贤者而敕戒之,欲令勤行致太平也。 所以言蔽藏者,贤君得而藏于心,用于天下,育养万物而致太平也。而归功于上帝,则坚于石室深xue也。天生善物,必归之善处。如珠玉也,必帝王宝之。其粗恶之物,众弃之。况人为善,而天岂不爱乎?帝王岂不重之乎? 今天上无极之天,中无极之天,下无极之天,旁行无极之天,今为法,况三道集气共议,其应天地人位也,乃太平至,天悦喜,则帝王寿。其道神灵佑天地,善气莫不响应,道德日至,邪伪退,ビ臣jianian冗灭,凡臣悉除,万善自来,五行和,四气时良。 其为政法,起于本。本者,天地之间,人象神,神象人,而各自有隅,聚亭部乡县善恶,所好所疾苦,各有其本。事皆近,察察自相短,短长得失,明于日月。故大教其集议,贤不肖共平其事。故天下州县乡里置封,仰万民各随材作书,直言疾苦利害可否,致书投于封中。长吏更撰,上天子,令知民好恶、贤不肖利害,可集议而理之,即太平之气至矣,而福国君万民,万二千物各得所矣。封,即今匦函也。 天道有缓有急,人事亦然,有缓有急。天道急,即风雨雷电不移时而至;人道有急,亦趋走不移时而至。急者即以时应天法则上之,刺一通付还本事,而有赏罚。缓者须八月为一日上也,天上法如此。夫阴阳为法如此,人道亦如此矣。 凡人腹中,各有天子,五气各有王者。天有五气,地有五位,其一气主行为王者,主执正凡事。居人腹中,自名为心。心则五脏之王,神之本根,一身之至也。主执为善,心不乐为妄,内邪恶也。凡人能执善,清静自居,外不妄求,端正内,自与腹中王者相见,谓明能还睹其心也。心则王也,相见必为延命,举事理矣;不得见王者,皆邪也,不复与王者相通,举事皆失矣,而复早终。 今太阳德盛,欲使天上天下,上无竟,下无极,旁行八洞外内,真神真精光悉出助帝王治,而致上皇洞平之气,未常见之,善人命长,万物无复夭死自冤者,而邪神悉消亡,天下无复强枉病者,岂可闻乎? 善哉!子之问也。天使悉断邪伪凶恶,而出真事。凡图画,各有精神。真事有真神,邪事有邪神,善事有善精神,恶事有恶精神。夫蓄积邪之家,后必有邪害也;蓄积真文真道之家,后必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