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_卷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八 (第4/4页)

子崇累功升到候门将军,后因事牵连而被免官。

    不久,又出任检校将军,跟从炀帝巡幸汾阳宫,子崇预见到突厥必定侵犯边关,多次请求炀帝早回京师,炀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不久炀帝在雁门被围,等到敌军被击退,炀帝发怒道:“子崇胆小怕事,没有根据就胡乱上表,惊扰我军心,不能做大臣。”于是就贬子崇为离石郡太守。

    因为治理有方,而远近闻名。

    这以后,突厥多次侵犯边塞,胡人刘六儿又带兵抢掠州郡,子崇上表请求朝廷派兵镇守遏制敌军。

    炀帝又大怒,下诏书令子崇率兵巡行视察长城,子崇带人走出一百多里后,四面就没路可走,无法前进而返回。

    当时正闹饥荒,百姓聚在一起做了土匪,子崇先后捕杀了几千人。

    这年年末,朔方的梁师都、马邑的刘武周等各自起兵作乱,离石郡的各部胡人又相互呼应并聚集在一起。

    子崇很担忧,声言要回京师去,于是和心腹几百人从孟门关回京师,车马行到半路,正赶上河西各县叛兵杀死长吏,反叛后归附师都,因此前进的道路被隔绝。

    子崇只好退回离石郡,所带的几百人得知太原起兵了,就不再进城,纷纷叛离了子崇。

    子崇就把背叛士兵的父兄杀死了。

    几天后,义军在夜里打到城下,城中的豪杰也出来接应,离石郡失陷了,子崇被仇人所杀。

    ○观德王雄弟达

    观德王杨雄,初名杨惠,是隋高祖的族子。

    其父杨绍,仕北周,历任八州刺史、傥城县公,被赐姓叱吕引氏。

    杨雄长相漂亮,有器度,雍容典雅,举止有度。

    周武帝时,杨雄任太子司旅下大夫。

    武帝巡幸云阳宫,卫王宇文直造反作乱,率其徒众袭击肃章门,杨雄迎战破之。

    他因此升任上仪同,封为武阳县公,食邑千户。

    累功升任右司卫上大夫。

    大象中(579~580),晋爵为邗国公,食邑五千户。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雍州牧毕王宇文贤谋划造反,杨雄当时作宇文贤的别驾,知道他的阴谋,告诉了高祖。

    宇文贤被杀,杨雄因功拜授柱国、雍州牧,仍兼任相府虞侯。

    周宣帝被安葬时,为防备诸王有变,高祖令杨雄率领六千骑兵护送灵柩到宣帝陵墓,后升任上柱国。

    高祖受北周禅位,杨雄任左卫将军,兼宗正卿。

    不久升任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

    进而封为广平王,食邑五千户,另封一子为邗公。

    杨雄请求封他的弟弟杨士贵任邗公,朝廷同意。

    有人上奏高赹结朋党,皇上在朝廷上问杨雄可有此事。

    杨雄说:“我忝卫宫廷,朝夕在皇上左右,若有朋党,怎会不知道!皇上圣明睿哲,万机亲览,高赹用心公平,奉法行事。

    这是爱憎的道理,但愿陛下明察。”高祖深以为然。

    杨雄当时显贵受宠,冠绝一时,他与高赹、虞庆则、苏威并称“四贵”

    杨雄为人宽容,礼贤下士,朝野倾心,瞩目于他。

    高祖厌恶他得众人之心,私下里忌恨他,不想让他执掌兵马。

    于是下策书,授杨雄为司空。

    外表上好像是提拔他,实际是上夺他的兵权。

    杨雄没有实际职务,于是闭门谢客。

    不久改封他为清漳王。

    仁寿初,高祖说:“清漳王这个名号,与杨雄的声望不符合。”让职方进上地图,皇上指着安德郡,对群臣们说:“这个名号,才与杨雄的名德相符。”于是改封他为安德王。

    大业初年,授杨雄为太子太傅。

    及元德太子去世,杨雄检校郑州刺史事。

    过了一年多,授他怀州刺史,不久又授他京兆尹。

    皇上亲征吐谷浑,下诏杨雄总管浇河道各路军马。

    到回京时,改封他为观王。

    杨雄上表辞让王位,说:“我早年恰逢隋朝兴起,有幸被列入官列之末。

    有此天命,有此时运,凭借的是风云际会;我无德无才,忝列公卿之首。

    承蒙先皇帝的特别赏赐和陛下的特别恩典,我长久地混在台省中作官,常常担心我得到的赏赐太多了,哪里够再叨鸿恩,重窃大名?我实在应该面墙自省,冒昧地想按以前的通例办事;我实在冒受了陛下的宠爱,因此十分担心自己履行不了职责。

    过去刘贾封王,哪里具备三阶的重任?曹洪任上将,怎能超过五等的爵位?我的官服超过了帝子,我任京兆尹仅仅次于皇室子孙,赐我疆土,让我作藩王,我官服上以金为纽扣,开国治事,这让我这个做臣下的何以自处,在他人看来肯定会说我得到了非分的官爵。

    因此我表示我的愚诚,求恩让我固守。

    请陛下特别关照,特别考虑我的一片诚心。

    我屡屡麻烦圣上,惶恐得直流冷汗。”诏书不许他辞王位。

    辽东之战,杨雄检校左翊卫大将军,出辽东道,部队在泸河镇驻扎,他发病而去世,当时七十一岁。

    炀帝因他去世而不上朝,让鸿胪监护他的丧事。

    有关部门考查他的行事,请求给他“懿”的谥号。

    炀帝说:“观王德性高于凡俗,品德超过生民。”于是赐给他“德”的谥号。

    追赠他司徒之职,和襄国、武安、渤海、清河、上党、河间、济北、高密、济阴、长平等十郡的太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