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十五 (第4/7页)
喜欢和凶猛的野兽格斗,卫王宇文直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壮士,不久就迁升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做柱国府的属官。 到诛杀宇文护,宇文庆曾参与谋划,升为骠骑大将军,加授开府。 后来跟从武帝攻打河阴,他率先攀登城上的矮墙,和敌人短兵相接。 过了好久,被城上石块击中坠落,昏死,后又苏醒过来。 武帝慰问他说:“你表现得很出色,真可谓余勇可嘉!”宇文庆又跟从武帝攻克晋州,不久北齐的大部队到来,宇文庆和宇文宪率轻骑侦察敌情,猝然和敌兵相遇,被敌人包围,形势窘迫。 宇文宪脱身而逃,宇文庆退守汾桥,敌人争相前进,宇文庆拉开弓射击,射一个倒一个,敌人这才渐渐退却。 宇文庆在攻破高纬、拿下高壁、攻克并州、夺取信都、擒住高氵皆这些战斗中,功劳最大。 周武帝下诏说:“宇文庆功勋卓著,杰出的名望像日光一样照得很远,他所创建的业绩一一在我内心。 自从部队从西出发,他总是总领部队。 东夏被平定,确实有丰功伟绩。 应该册封他高位,给予他重礼。”于是升官为大将军,封为汝南郡公,食邑一千六百户。 不久,又以行军总管的身份攻打延安反叛的胡人,平定了叛乱,于是授给他延州总管的官职。 不久转任宁州总管。 高祖当丞相后,宇文庆又以行军总管的职务征讨江南,驻军白帝,被调回,因功劳升为上大将军。 高祖和宇文庆有老交情,因此对他很亲近,令他掌管丞相府的军中事务,当作自己的心腹,不久加官为柱国。 开皇初年,授职为左武卫将军,升任上柱国,几年以后,出任凉州总管,一年多后被征还朝,没有任命他官职。 当初,高祖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曾经和宇文庆闲谈天下大事,高祖对宇文庆说:“天元帝没有积什么德,以面相来看他的寿命也不会长,再加上他的法令制度条款又多又苛刻,他又纵情声色,依我看来,他的皇位大概不会长久。 再加上诸侯力量微弱,又让他们都到封地去,并无使国家根基稳固的计策,皇上这些羽翼既被翦除,怎么能长久享国呢?尉迟迥是贵戚,早著声望,国家一旦有什么争端,他必定会成为乱臣,但是他的才智肤浅,子弟们轻薄,对老百姓贪婪而缺少恩惠,最终也将灭亡。 司马消难是反复无常的家伙,也不是甘心当池中之鱼的人,时刻都有可能叛变,但是此人轻薄无谋,不足以成为大的祸害,只不过会自己逃窜到长江以南罢了。 庸关、蜀地险要狭隘,很容易成为坚固的屏障,但是身居那里的王谦愚蠢,一向不会筹划方略,只不过怕被别人所利用,他本人不值得担心什么。”不久,高祖的话被一一应验了。 现在,宇文庆怕高祖忘掉了这些话,再不任用他了,想使皇上看在老交情的份上再宠信自己,于是将高祖以前说的话记下来写成表章,呈给皇上,说:“我听说一个人的智慧如果同自然造化相等齐,那么天地就没法隐埋他的灵气,他像日月一样明亮,世间万物不能隐藏他的形状。 上天的意志是不能违背的,是圣人能够体验到的,事情没显现出来就能看出它的迹象,您确实明白神机的关键。 您具有独特的性情和杰出的智慧,超人的敏捷聪颖可以统治天下,胸怀五岳还嫌轻微,气吞八荒而不梗塞,胸中装满雄才伟略,运筹帷幄如举手之劳。 我本来微贱,早就承蒙陛下对我恩宠眷顾,不因为我庸俗低下,却向我推心置腹。 您所奉行的成规,一点也没有差错,寻思您的预测,比占卦还要神妙,检验一个人的吉庆是有征兆的,实在是天子无戏言啊!可见您当天子是天意,我亲自看见了这些事的验证,实在是荣幸和高兴。”皇上看了奏章后非常喜悦,下诏书说:“我与你,本来就很亲密,当时我心中的抱负和心里话,没有什么不对你讲的。 但说这些话是多年以前,你还能记在心中,今天看了表奏,我才回忆起昔日的交谈。 怎么说的那些话,现在都成了实录。 古代的人预先知道吉凶祸福,确实是可信的,我的话被验证了,自当属于偶然。 你却没有忘记,充分表现了你对我的忠诚,我深深感觉得到你对我的好意,对你嘉尚是没有止境的。”从这以后,皇上常常给予他优厚的待遇。 后来,宇文庆死在家中。 ○李礼成 李礼成,字孝谐,陇西狄道人,是凉王李嵩的第六代孙。 他祖父李延实,是魏国的司徒。 他父亲李彧,是侍中。 礼成七岁时,与姑妈的儿子、兰陵太守荥阳人郑颢,随魏武帝入关。 郑颢的母亲常对亲近的人说:“礼成这孩子,平生不曾回头,以后当为国家的栋梁。”礼成长大后,深沉而行为检点,不随便交结人。 西魏大统中(535~551),开始为官,当着作郎,升任太子洗马、员外散骑常侍。 北周受禅后,授他平东将军、散骑常侍。 那时贵公子都竞相熟习弓马,服饰大多是军人打扮。 礼成虽然很善于骑马射箭,却是一身儒士打扮,不失平素的声望。 后因军功,拜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爵修阳县侯,授迁州刺史。 当时朝廷调兵,李礼成估计,蛮夷人不可打扰,打扰他们,势必为乱,因此上表朝廷劝谏。 周武帝听了他的。 讨伐北齐,他随皇上包围晋阳,礼成率兵进攻南门,北齐将领席毗罗率精兵几千抵抗周武帝,礼成力战,打退齐军。 加授礼成开府,晋爵为冠军县公,授他北徐州刺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