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十七 (第3/4页)
后来,因为立了军功,授官职为都督,新安太守,慢慢地提升到仪同三司,世袭新义郡公。 武帝攻打齐国,齐将独孤永业镇守金墉城,韩擒虎说服他投降。 进军平定范阳,他又被加授上仪同,授官职为永州刺史。 陈国军队逼进光州城,韩擒虎以行军总管之职打败了他们。 又跟从宇文忻平定合州。 高祖作丞相后,他为合州刺史。 陈国将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互相声援,多次侵犯江北,先后侵入北周边界。 韩擒虎多次挫败他们的锐气,使陈国士气大丧。 隋文帝开皇初年,文帝暗中怀有吞并江南的志向,认为韩擒虎有文武之才,平素很有名气,于是就授他为庐州总管,委韩擒虎以平定陈国的重任,很是叫敌人惧怕。 等到大规模攻打陈国,以韩擒虎为先锋,他率领五百士卒夜里渡江,袭击采石,守城的陈军都醉了,韩擒虎于是就攻取了它。 进攻姑苏,半天时间就攻了下来,紧接着又夺取了新林。 江南的老百姓平常听到他的威名、信誉,都来军门拜见他,昼夜不断。 陈国人非常害怕,他们的将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陆续投降了韩擒虎。 晋王杨广把这些情况奏报给高祖,高祖听后非常高兴,大摆宴席犒赏群臣。 晋王派遣行军总管杜颜与韩擒虎会合,步兵和骑兵达两万人。 这时,陈叔宝派领军蔡征镇守朱雀航,听说韩擒虎将到,众士兵因害怕韩擒虎而溃逃。 任蛮奴被贺若弼战败,丢下军队向韩擒虎投降。 韩擒虎以精锐的骑兵五百人直攻朱雀门。 陈国士兵打算迎战,任蛮奴指着他们说:“我尚且投了降,你们还干什么!”大家都纷纷溃散逃走。 于是平定金陵,活捉陈国国君陈叔宝。 当时贺若弼也有一部分功劳。 于是皇帝就下诏对晋王说:“这两个人,深谋大略,在东南防备侵犯之敌,我本委任他们,平定东南,安抚百姓,一切都跟我想的一样。 九州不统一,已经有几百年了,凭他们这些名臣的功劳,来完成太平盛世的大业,天下大事,还有什么能超过这些呢?听到这情况感到很欣慰,实在是很高兴。 平定江南,是这两个人的力量啊!”于是赏赐绢帛万段。 随后又下诏对韩擒虎、贺若弼二人说:“你们扬国威于万里之外,宣扬教化于江南一隅,使东南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摆脱出来,几百年的敌人十来天的时间就清除干净,这只是你们的功劳啊。 你们高高的名声塞于宇宙,昌盛的大业显耀于天地,远听前世古人之事,很少与你们能够匹敌。 军队凯旋,知道为期不远了,我很想念你们,度日如年。”等到回到京城,贺若弼和韩擒虎在皇上面前争功,贺若弼说:“我在蒋山殊死作战,打败敌人精锐的部队,活捉敌人的勇将,威风大振,于是平定陈国。 韩擒虎并不怎么与敌人交锋,怎么能与我的功劳相比!”韩擒虎说:“我奉晋王的指示,让我和你的军队合在一起,来攻打陈国都城,你贺若弼竟敢在我前面冒险出兵,一遇到贼人就展开战斗,致使将士们死伤很多。 我带领精锐的骑兵五百人,武器不沾血,就攻下金陵,使任蛮奴投降,捉住陈叔宝,占据他们的府库,把他们的巢xue都倾覆了。 贺若弼到晚上,方才叩响北掖门,我打开城门接纳他。 他连补救罪过都来不及,怎能与我相比!”皇上说:“你们两个都应授予特殊功勋。”于是升任韩擒虎为上柱国,赏赐绢物八千段。 后来有司揭发韩擒虎放纵士兵,yin污陈宫,因犯这罪状不对他加封爵邑。 以后,突厥来朝拜,皇上对他们说:“你们听说江南有陈国天子吗?”他们回答说:“听说过。”于是皇上让侍从领突厥使臣到韩擒虎面前,说:“这就是捉获陈国天子的人。”韩擒虎狠狠地看了他们一眼,他们非常恐惧,不敢抬头看他,他就是这样威风凛凛。 另外封他为寿光县公,食邑一千户。 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屯兵驻守金城,防备胡寇来犯,随之又授凉州总管之职。 不久,韩擒虎被皇上征召回到京城,皇上在内殿设宴款待,恩礼很厚。 不久,他邻边的老妇人看见他的门下仪仗很盛大,同王宫一样,老妇人感到奇怪便问他们。 他们中间有人回答说:“我来迎接大王。”忽然不见了。 又有人病得很厉害,恍恍忽忽地走到韩擒虎家里说:“我想拜见大王。”左右的人问道:“什么王?”回答说:“阎罗王。”韩擒虎的手下侍从想打他,韩擒虎制止他们说:“我生前做到了上柱国,死后能做阎罗王,这已很满足了。”因此生病,几天就死了。 死时五十五岁。 ○贺若弼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 他的父亲贺敦,因勇武刚烈而闻名,在北周时任金州总管,宇文护因嫉妒他的才能而陷害他。 临刑时,贺敦把若弼叫到跟前对他说:“我决心平定江南,但是此志不能实现,你应成就我的志愿。 我是因为不慎言而死,你不可不深思。”于是用锥子把若弼的舌头刺出了血,告诫他说话要谨慎。 若弼年轻时慷慨激昂,胸有大志,骁勇无敌,射箭骑马技巧娴熟,通晓撰文,博览群书,在当时很出名。 周齐王宇文宪听到后很敬重他的才干,选拔他为记室。 不久,封为当亭县公,升迁为小内史。 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对武帝说:“太子不是帝王之才,我也曾跟贺若弼议论过他。”武帝唤若弼问及此事,若弼知道太子之位不可动摇,恐怕祸及自己,就违心地对武帝说:“皇太子的德望一天比一天高,我没有发现他的过错。”武帝听后默然不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