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十九 (第3/5页)
之;四曰饴盐,于戎以取之。凡监盐形盐, 每地为之禁,百姓取之,皆税焉。司仓掌辨九谷之物,以量国用。国用足,即蓄其 余,以待凶荒;不足则止。余用足,则以粟贷人。春颁之,秋敛之。 闵帝元年,初除市门税。及宣帝即位,复兴人市之税。武帝保定元年,改八丁 兵为十二丁兵,率岁一月役。建德二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 是后夏人半为兵矣。宣帝时,发山东诸州,增一月功为四十五日役,以起洛阳宫。 并移相州六府于洛阳,称东京六府。 武帝保定二年正月,初于蒲州开河渠,同州开龙首渠,以广溉灌。高祖登庸, 罢东京之役,除人市之税。是时尉迥、王谦、司马消难相次叛逆,兴师诛讨,赏费 钜万。及受禅,又迁都,发山东丁,毁造宫室。仍依周制,役丁为十二番,匠则六 番。及颁新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畿外置里 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以相检察焉。男女三岁已下为黄,十岁已下为小,十七 已下为中,十八已上为丁。丁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 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 遵后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园宅,率三口给一亩,奴婢则五口给一亩。丁 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 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未受地者皆不课。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 课役。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五品,则为田三 顷,六品二顷五十亩。其下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 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 开皇三年正月,帝入新宫。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减十二番每岁为二十日役。 减调绢一疋为二丈。先是尚依周末之弊,官置酒坊收利,盐池盐井,皆禁百姓采用。 至是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远近大悦。是时突厥犯塞,吐谷浑寇边,军 旅数起,转输劳敝。帝乃令朔州总管赵仲卿,于长城以北大兴屯田,以实塞下。又 于河西勒百姓立堡,营田积谷。京师置常平监。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jianian伪,避 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 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高颎又以人间课输, 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恆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乃 为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 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jianian无所容矣。 时百姓承平日久,虽数遭水旱,而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 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帝既躬履俭约,六宫咸服浣濯 之衣。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用,皆不改作。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rou而已。 有司尝进干姜,以布袋贮之,帝用为伤费,大加谴责。后进香,复以氈袋,因笞所 司,以为后诫焉。由是内外率职,府帑充实,百官禄赐及赏功臣,皆出于丰厚焉。 九年,陈平,帝亲御硃雀门劳凯旋师,因行庆赏。自门外夹道列布帛之积,达于南 郭,以次颁给。所费三百余万段。帝以江表初定,给复十年。自余诸州,并免当年 租赋,十年五月,又以宇内无事,益宽徭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防。十一年, 江南又反,越国公杨素讨平之,师还,赐物甚广。其余出师命赏,亦莫不优隆。十 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帝曰:“朕既薄赋于人,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 对曰:“用处常出,纳处常入。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于是乃更 辟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下诏曰:“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于人,无藏府库。 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 时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议者咸欲徙就宽乡。 其年冬,帝命诸州考使议之。又令尚书以其事策问四方贡士,竟无长算。帝乃发使 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小又少焉。 十三年,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 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 为平地。死者以万数。宫成,帝行幸焉。时方暑月,而死人相次于道,素乃一切焚 除之。帝颇知其事,甚不悦。及入新宫游观,乃喜,又谓素为忠。后帝以岁暮晚日 登仁寿殿,周望原隰,见宫外磷火弥漫,又闻哭声。令左右观之,报曰:“鬼火。” 帝曰:“此等工役而死,既属年暮,魂魄思归耶?”乃令洒酒宣敕,以咒遣之,自 是乃息。 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 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 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 之粟,以给京师。又遣仓部侍郎韦瓚,向蒲、陕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 砥柱之险,达于常平者,免其征戍。其后以渭水多沙,流有深浅,漕者苦之。四年, 诏曰: 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注,百川海渎, 万里交通。虽三门之下,或有危虑,但发自小平,陆运至陕,还从河水,入于渭川, 兼及上流,控引汾、晋,舟车来去,为益殊广。而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 即成阻阂。计其途路,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泛舟之役,人亦劳止。朕 君临区宇,兴利除害,公私之弊,情实愍之。故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 开通漕渠,量事计功,易可成就。已令工匠,巡历渠道,观地理之宜,审终久之义, 一得开凿,万代无毁。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运,沿溯不停,旬日之功, 堪省亿万。诚知时当炎暑,动致疲勤,然不有暂劳,安能永逸。宣告人庶,知朕意 焉。 于是命宇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