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_卷三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三十二 (第6/8页)


    祖父裴他,曾任魏国都官尚书。

    父亲裴讷之,曾任北齐太子舍人。

    裴矩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到长大成人,勤奋好学,很爱好写文章,有聪明才智。

    伯父裴让之对他说:“看你超凡的才识,足以成为人才,但是要求得为官显达,还应学习一些处理世事的学问。”裴矩开始留心当时的政事。

    北齐北平王高贞做司州牧,征召裴矩做兵曹从事,随后,又转任高平王文学从事。

    直到北齐灭亡,裴矩都没有得到调迁。

    高祖做定州总管,召来裴矩并授给他记室职务,很亲近尊重他。

    后来,裴矩因母亲去世离了职。

    高祖做国相后,派使者骑快马召来裴矩,让他参与相府记室事务。

    到高祖受禅得到皇位,他又迁升为给事郎,掌管舍人要事。

    在讨伐陈的战事中,他又兼任元帅记室。

    隋军已经攻破丹阳,晋王杨广让裴矩同高赹收集陈国的地图和户籍。

    次年,奉诏巡抚岭南,还没起程,就遇上高智慧、汪文进等聚众作乱,吴、越一带道路被堵塞,皇上难以派遣裴矩前去。

    裴矩请求迅速出发,皇上同意了。

    走到南康,获得数千兵卒。

    当时,俚人的元帅王仲宣逼进广州,并派遣部将周师举围攻东衡州。

    裴矩同大将军鹿愿赶到那里,贼军已经设置了很多栅栏,兵马驻扎在大庾岭,互为援助。

    裴矩进兵攻破敌人,贼军害怕,就放弃了东衡州,占据原长岭。

    裴矩又进兵攻破原长岭,于是斩周师举。

    接着,他又从南海发兵援助广州。

    王仲宣因害怕就溃逃了。

    裴矩安抚的地区有二十多个州,又按隋朝制度设置官职,安排那些首领任刺史、县令。

    等到回报皇上,皇上非常高兴,让他上殿慰劳他。

    皇上对高赹、杨素说:“韦氵光率领二万士兵,不能早过庾岭,我还时时担心他的兵少。

    裴矩凭借三千残破之兵,一直打到南康,有像这样的臣子,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裴矩因功被授为开府,赐封为闻喜县公,得赏布帛二千段。

    后来,又被授为民部侍郎,接着又迁升为内史侍郎。

    当时,突厥很强盛,都蓝可汗的妻子大义公主,就是北周宇文氏之女,因此多次制造边患。

    后因大义公主同随从的胡人私通,长孙晟先揭发这件事。

    裴矩请求出使,劝说都蓝可汗公开惩治大义公主。

    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果然像裴矩说的那样,大义公主被杀。

    后来,都蓝可汗与突利可汗勾结作难,多次侵犯亭障,皇上命令太平公史万岁任行军总管,出兵定襄,命令裴矩做行军长史,在塞外攻破达头可汗。

    史万岁被杀,裴矩的战绩竟未被叙录。

    皇上因为启民可汗刚刚归附,就命令裴矩抚慰他,回京后裴矩任尚书左丞。

    那年,文献皇后去世,太常卿不知道礼节制度,裴矩和牛弘参照《齐礼》制定殡葬礼仪。

    转任吏部侍郎,有称职之名。

    炀帝即皇位,要在洛阳建造东都,裴矩任修府省,九十天就完成了。

    当时,西域各蕃邦大多到张掖同中原往来通商。

    炀帝命令裴矩掌管那里的事务。

    裴矩了解炀帝正努力经营远方的谋划,于是,对那些到张掖来经商的胡人,裴矩就引诱他们,让他们说出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山川险要,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回朝把它上奏给朝廷。

    其序说:我听说夏禹平定九州恶水,疏导黄河没有超越积石,强秦兼并六国,设防御也只到达临洮。

    故知西域蕃胡种族混杂,居住地方偏远,是礼仪教化不容易到达,典章文化很少传播到的地方。

    自从汉朝兴起,开拓黄河以西地区,才开始有名称的,有三十六个国家,那以后又分崩离析,这才有五十五个国王。

    那时,仍然设置校尉、都护等官职,以便存恤招抚。

    然而,那些胡人时而归顺时而背叛反复无常,屡屡经过战争。

    到了后汉,才逐步废了这些官职。

    虽然自大宛以来,还略略知道人户的多少,但是各国的山川地域没有名目。

    至于那些姓氏风俗、服饰物产,全无编纂记载,所以世上没听说过。

    又因朝代的更替,时代相隔久远,讨伐兼并,有的兴,有的亡。

    有的地方原是旧的种族,却又用现在的称号,有的人不属原来的氏族,却又沿袭往时的名称。

    加上部落百姓交错居住,疆界改变,戎人狄人语言不同,情况实在是难以全部验实。

    于阗之北、葱岭以东地区,从前朝史书中考证,有三十多个国家。

    后来又遭陷没,仅有十个存在。

    其他被消灭俱尽,空有废墟的,就无法记载了。

    皇上膺受天命,化育万物,不让华夏和四夷隔绝,四海之内百姓,没有不仰慕教化的。

    凡是风吹到的地方,太阳能照临的地方,各地赋税贡献全都到了朝廷,不管多远没有不到达的。

    我既然抚纳了他们,观察了解边关要塞的贸易情况,寻找探索书传,采访胡人,对有些有怀疑的事情,我就广泛听取各自不同的说法,按照他们本国的服饰仪态,从国王到一般百姓,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形貌举止,又即刻用丹青摹仿勾画出,写成《西域图记》,一共是三卷,记有四十四个国家。

    又另画地图,画出其要害,从西顷以远,到北海之南,纵横绵延,将近二万里。

    我推想这里从来就是富商大贾周游经过的地方,所以,对各国情况没有不普遍了解的。

    还有一些地方,因地荒路远,仓猝寻访,还很难一下弄明白,但是又不能凭空虚造,因此缺如。

    而两汉相继立国,西域作为驿舍,几十户百姓就称一个国家,有名号,名不符实。

    现在编入户册的,都有千多户,他们利尽西海,多产珍贵奇异之物。

    那些在山里居住的人们,没有国名,至于那些小的部落,大多也没有记载。

    从敦煌出发,到达西海,共有三条路,各条路又有它的路线。

    北道从伊吾,经过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