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注_系辞上卷七周易系辞上第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系辞上卷七周易系辞上第七 (第3/3页)

,不足复揲者也。分而为二,既揲之馀,合挂于一,故曰“再扐而后挂”凡闰,十九年七闰为一章,五岁再闰者二,故略举其凡也。 (3)五,奇也。 (4)五,耦也。 (5)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6)五奇合为二十五。 (7)五耦合为三十。 (8)变化以此成,鬼神以此行。 (9)阳爻六,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六策。 (10)阴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百四十四策。 (11)二篇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合万一千五百二十策。 (12)分而为二,以象两,一营也。挂一以象三,二营也。揲之以四,三营也。归奇于扐,四营也。 (13)伸之六十四卦。 (14)显,明也。 (15)由神以成其用。 (16)可以应对万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也。酬酢,犹应对也。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1)?《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2)。”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3)?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4)。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5)。 (1)夫变化之道,不为而自然。故知变化者,则知神之所为。 (2)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 (3)夫非忘象者,则无以制象。非遗数者,无以极数。至精者,无筹策而不可乱。至变者,体一而无不周。至神者,寂然而无不应。斯盖功用之母,象数所由立,故曰非至精至变至神,则不得与于斯也。 (4)极未形之理则曰深,适动微之会则曰几。 (5)四者,由圣道以成,故曰“圣人之道”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1)。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2)。”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3),六爻之义易以贡(4)。圣人以此洗心(5),退藏于密(6),吉凶与民同患(7)。神以知来,知以藏往(8)。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9)!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10)。圣人以此齐戒(11),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12),辟户谓之乾(13)。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14),形乃谓之器(15),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1)易以极数通神明之德,故明易之道,先举天地之数也。 (2)冒,覆也。言易通万物之志,成天下之务,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 (3)圆者运而不穷,方者止而有分。言蓍以圆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变所适,无数不周,故曰圆。卦列爻分,各有其体,故曰方也。 (4)贡,告也。六爻变易,以告吉凶。 (5)洗濯万物之心。 (6)言其道深微,万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于密”犹藏诸用也。 (7)表吉凶之象,以同民所忧患之事,故曰“吉凶与民同患也” (8)明蓍卦之用,同神知也。蓍定数于始,于卦为来。卦成象于终,于蓍为往。往来之用相成,犹神知也。 (9)服万物而不以威形也。 (10)定吉凶于始也。 (11)洗心曰齐,防患曰戒。 (12)坤道包物。 (13)乾道施生。 (14)兆见曰象。 (15)成形曰器。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1),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八卦定吉凶(3),吉凶生大业(4)。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5)。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1)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 (2)卦以象之。 (3)八卦既立,则吉凶可定。 (4)既定吉凶,则广大悉备。 (5)位所以一天下之动,而济万物。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1),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2)?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3),推而行之谓之通(4),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5)。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6)。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7);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8)。 (1)极变通之数,则尽利也。故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缊,渊奥也。 (3)因而制其会通,适变之道也。 (4)乘变而往者,无不通也。 (5)事业所以济物,故举而错之于民。 (6)辞,爻辞也。爻以鼓动,效天下之动也。 (7)体神而明之,不假于象,故存乎其人。 (8)德行,贤人之德行也。顺足于内,故默而成之也。体与理会,故不言而信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