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色战旗_第六百九十章秘密访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九十章秘密访美 (第2/5页)

此时的杜鲁门一直在搜索枯肠,思考着如何在〖中〗国实现一个“伟大的美国梦想。

    杜鲁门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其历史知识并不缺乏。他记住了先贤们的“〖中〗国梦”自美西战争开始,美国十字军就扛着代表了“最广泛的〖自〗由、最纯洁的基督教和最先进的文明”的星条旗,踏上了向西扩张的征途:正当美国兴冲冲地准备跳上〖中〗国大陆大干一场时,却迎头碰上了列强在〖中〗国掀起的割地狂潮。在这场弱rou强食的混战中,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以便在无力参与瓜分的条件下,从列强向〖中〗国的勒索中分得一杯羹然而”自日俄战争结束后,美国被沙俄和〖日〗本携手排挤出〖中〗国东北大门之外。到了本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华更是把美国苦心经营的华盛顿体系搅得七零八落。此后,美国的绥靖幻想,又使美国在亚太地区形成不死不活的局面达10年之久。

    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才庄严地对这个弹丸小国宣战了,并大幅度地调整了远东政策,决心最终打败〖日〗本,取得对远东的支配权,以保证美国在这里的繁荣发展的前景。

    杜鲁门一直牢记着他的前任罗斯福的对华策略。罗斯福在致力于粉碎〖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同时,一方面时刻警惕苏联势力在战后“从亚洲东北部向外扩张”另一方面”又对犹如蓄势yu发的火山一样的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忧心忡忡。

    这是当时美国处理亚州事务中的两大难题。

    1943年罗斯福把先人“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发展为“使〖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的新对华政策,以便使〖中〗国成为支撑美国在远东的主导地位的台柱子,成为抵消苏联力量的有用的平衡力量。这一决策既然定下来了,罗斯福便不遗余力地在国际上把〖中〗国塑造成美国想象中的形象。1942年1月,在莫斯科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不断向苏联外长施加压力,迫使苏联承认美国赐给蒋介石的头衔,使〖中〗国政府得以在四国宣言中签名。11月下旬,罗斯福、邱吉尔和蒋介石在开罗召开三国首脑会议。罗斯福又接待了“四强”大厦的第四块“基石”自然,美国与蒋介石政府确定了双方在远东的战略关系。

    问题在于”当罗斯福头脑形成“使〖中〗国成为强大国家”幻想时,美国正面对着蒋介石统治中的〖中〗国既不统一”也不〖民〗主,更谈不上强大的问题。就在罗斯福拼命树立蒋介石国际地位时,〖中〗国的国冉国共两大党的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然而,由于美蒋战略关系的确立,使美国与蒋介石政权的关系逐渐失去了可供选择的余地。罗斯福认为:蒋介石虽然有缺点,但却不能取代他:而**方面则控制着许多地区并集合着一批愿意抗日的爱国者。

    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应是维持蒋介石的领导地位,通过〖民〗主的方式推动国共联合,在〖中〗国实现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

    自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召回了对蒋介石政府失去信心,同时又对**延安政权寄予较大希望的美国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印缅美国空军总司令、中印空运补给司令史迪威上将,而改派美国前陆军部部长赫尔利少将赴华后,情况又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那就是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在罗斯福眼中,赫尔利是忠实于他的好老头。1944年9月,罗任命赫为总统si人代表赴华,不久又任命他为驻华大使,全权代表总统推动上述对华政策。

    可惜的是,赫尔利在执行罗斯福的调整后的对华政策时,可以说并没有完全忠实于罗斯福,他过多地偏向了蒋介石,赫氏一到〖中〗国的第二天,就对蒋介石表示,总统给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民政府的巩固和拥护您做〖中〗国的领袖”随后,一方面推动国共接触,企图找到一个“以**交出军队”为条件”给其。“合法”地位的途径。另一方面,则坚决反对向国民党以外的军事集团提供美援,赫尔利的赴华,使美国在华的主要工作目标,变得遥遥无期了。

    赫尔利在1944年12月24日致美国国务卿的电报中明确提到自己来华的目的是:(一)防止国民政府崩溃:(二)支持蒋介石任共和国总统和军队统帅:(三)协调委员长与美军指挥官的关系:(四)

    促进〖中〗国战争物资的生产和防止经济崩溃:(五)为打败〖日〗本统一牟有〖中〗**队。

    赫尔利的赴华说明美国的对华政策的重点已放在支持蒋介石来统一〖中〗国的军事力量上了。此种人事更迭,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由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积极加强〖中〗国抗战力量而转变为扶蒋**政策,或者用一些美国人自己的话说扶蒋抑共政莱。

    赫尔利于1945年4月2日还发表声明明确宣称:“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合作。”随着〖中〗国抗战胜利的到来,美国所持的这一对华政策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进一步加剧。

    〖日〗本的如此迅速投降,美国人也根本没有料及。面对突如其来的战后〖中〗国局势”对杜鲁门是一个措手不及。而赫尔利则采取“授蒋内战”的政策,认为大力加强国民党,支持蒋介石,才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避免内战。**会因为蒋介石力量的增强而避免与国民党打仗。显然,赫尔利的举动与美国对华的主要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

    1945年10月20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就宣称:美国将继续与〖中〗国合作解决其种种问题,鼓励并协助其发展为统一、强大、合作与〖民〗主之国家。

    11月19日,美国《生活》杂志发表题为《〖中〗国:什么是和平的代价?》,内称:“美国应全力支持国民政府,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