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卷十七 (第1/3页)
卷十七 ◎百官志三 ○南面上 契丹国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玄宗置经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后习闻河北蕃镇受唐官名,于是太师、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太祖因之。大同元年,世宗始置北院枢密使。明年,世宗以高勋为南院枢密,则枢密之设,盖自太宗入汴始矣。天禄四年,建政事省。于是南面官僚可得而书。其始,汉人枢密院兼尚书省,吏、兵、刑有承旨,户、工有主事,中书省兼礼部,别有户部使司。以营州之地加幽、冀之半,用是适足矣。中叶弥文,耶律杨六为太傅,知有三师矣。忽古质为太尉,知有三公矣。斡古得为常侍,刘泾为礼部尚书,知有门下、尚书省矣。库部、虞部、仓部员外出使,则知备郎官列宿之员。室昉监修,则知国史有院。程翥舍人,则知起居有注。邢抱朴承旨,王言敷学士,则知有翰林内制。张干政事舍人,则知有中书外制。大理、司农有卿,国子、少府有监,九卿、列监见矣。金吾、千牛有大将,十六列卫见矣。太子上有师保,下有府率,东宫备官也。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咸在方州,如唐制也。凡唐官可考见者,列具于篇;无征者不书。 南面朝宫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 三师府,本名三公,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故称三师。 太师。穆宗应历三年见太师唐骨德。 太傅。太宗会同元年命冯道守太傅。 太保。会同元年刘昫守太保。 少师。《耶律资忠传》见少师萧把哥。 少傅 少保 掌印。耶律乙辛,重熙中掌太保印。 三公府。先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汉更名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唐太尉、司徒、司空。又名三司。 太尉。太宗天显十一年见太尉赵思温。 司徒。世宗天禄元年见司徒划设。 司空。圣宗统和三十年见司空邢抱质。 汉人枢密院。本兵部之职,在周为大司马,汉为太尉。唐季宦官用事,内置枢密院,后改用士人。晋天福中废,开运元年复置。太祖初有汉儿司,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太宗入汴,因晋置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初兼尚书省。 枢密使。太宗大同元年见枢密使李崧。 知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枢密副使。杨遵勖,咸雍中为枢密副使。 同知枢密院事。圣宗太平六年见同知枢密院事耶律迷离已。 知枢密院副使事。杨皙,兴宗重熙十二年知枢密院副使事。 枢密直学士。圣宗统和二年见枢密直学士郭嘏。 枢密都承旨。圣宗开泰九年见枢密都承旨韩绍芳。 枢密副承旨。杨遵勖,重熙中为枢密副承旨。 吏房承旨 兵刑房承旨 户房主事 厅房即工部主事 中书省。初名政事省。太祖置官,世宗天禄四年建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三年改中书省。 中书令。韩延徽,太祖时为政事令;韩知古,天显初为中书令;会同五年又见政事令赵延寿。 大丞相。太宗大同元年见大丞相赵延寿。 左丞相。圣宗太平四年见左丞相张俭。 右丞相。圣宗开泰元年见右丞相马保忠。 知中书省事。萧孝友,兴宗重熙十年知中书省事。 中书侍郎。韩资让,寿隆初为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加王郁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太宗 大同元年见平章事张砺。 参知政事。圣宗统和十二年见参知政事邢抱朴。 堂后官。太平二年见堂后官张克恭。 主事。 守当官。并见耶律俨《建官制度》。 令史。耶律俨,道宗咸雍三年为中书省令史。 中书舍人院。 中书舍人。室昉,景宗保宁间为政事舍人;道宗咸雍三年见中书舍人马铉。 右谏院。 右谏议大夫。圣宗统和七年见谏议大夫马得臣。 右补阙 右拾遗。刘景,穆宗应历初为右拾遗。 门下省 侍中。赵思忠,太宗会同中为侍中。 常侍。兴宗重熙十四年见常侍斡古得。 散骑常侍。马人望,天祚乾统中为左散骑常侍。 给事中。圣宗统和二年见给事中郭嘏。 门下侍郎。杨皙,清宁初为门下侍郎。 起居舍人院 起居舍人。圣宗开泰五年见起居舍人程翥。 知起居注。耶律敌烈,重熙末知起居注。 起居郎。杜防,开泰中为起居郎。 左谏院 左谏议大夫。 左补阙。 左拾遗。统和三年见左拾遗刘景。 通事舍人院 通事舍人。统和七年见通事舍人李琬。 符宝司 符宝郎。耶律玦,重熙初为符宝郎。 东上阁门司。太宗会同元年置。 东上阁门使。韩延徽传见东上阁门使郑延丰。 东上阁门副使 西上阁门司 西上阁门使。统和二十一年见西上阁门使丁振。 西上阁门副使 东头承奉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