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二十八 (第3/3页)
。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府人。本姓李。 父仲禧,重熙年间开始任官。清宁初,任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1035),在鸭子、混同二水之间筑城,拜为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因误奏事情获罪,出贬为榆州刺史。不久诏令官复原职,迁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六年(1037),赐给国姓,封韩国公,改任南院枢密使。当时枢密大臣耶律乙辛等人诬陷皇太子,诏令仲禧偕同乙辛审讯,牵连许多无辜之人,未能昭雪。乙辛荐举仲禧可委以重任,拜为广德军节度使,再度担任南院枢密使,去世,谥曰钦惠。 耶律俨仪容俊秀严整,好学,有诗名,咸雍年间中进士。任守著作郎,补为中书省令史,以勤勉机敏著称。大康初,历任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后来两府奏事,论列群臣之优劣,唯独称赞耶律俨才能出众。改任少府少监,知大理正,赐给紫色公服。六年(1080),迁大理少卿,上报对狱案的处理意见十分公平。次年,升任大理卿。遭逢父丧去职服丧,道宗强夺其服,任为同签部署司事。 大安初,任景州刺史。约束官府衙役,拘禁那些强横狡猾不守法之人,抚恤老人和穷人,不上数月,清明的政声已开始传播开来,郡中人为他刻石颂扬德政。二年(1086),改任御史中丞,诏令查究上京的积压案件,平反了很多冤案,任同知宣徽院事,提点大理寺。六年(1090)冬,改任山西路都转运使。铲除积习弊政,上奏确定课税之定额,增加州县长官的俸禄,一应事情都办理了下来。寿隆初,授任枢密直学士。遭逢丁丧辞官,不久征召官复原职。宋人攻夏,李乾顺派使者请我国从中和解,皇上命耶律俨到宋国为他们讲和,拜为参知政事。六年(1100),皇上临幸鸳鸯泊,征召他到内殿,询问政事。 皇上晚年厌倦于政事之辛劳,在用人上自己无法择定时,便下令各人分别掷骰子,对点力占优者授给官职。耶律俨曾经掷得胜采(大点力),皇上说:“这是首相的征兆!”迁任知枢密院事,赐号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修纂《皇朝实录》七十卷。 皇上病危,耶律俨与北院枢密使阿思一同接受遗诏。乾统三年(1103),徙封为秦国公。六年(1106),封漆水郡王。天庆年间,因为生病,天祚帝命他乘小车入宫朝见。病重,皇上派太医前往诊视。逝世,追赠尚父,谥曰忠懿。 耶律俨一向廉洁,从不向人求取分毫。对于经书典籍,看一遍就能记诵下来。又善于窥察人主之心意。其妻邢氏貌美,经常出入于宫中,耶律俨叮嘱她说“:千万不可违背了皇上的心意!”因此权位和宠幸更加稳固。有三子:处贞,为太常少卿;处廉,同知中京留守事;处能,任少府少监。 刘伸,字济时,宛平人。少时聪慧过人,成年之后以文章著称。重熙五年(1036),中进士,历任彰武军节度使掌书记、大理正。因为陈奏案件,兴宗皇上正好与近臣谈话,没有理睬,刘伸进言说:“我听说自古以来帝王必定都看重百姓的生命,希望陛下省览我的奏折。”皇上惊奇无比,将他提升为枢密都承旨,权中京副留守。 诏令迁徙富裕民户以充实春、泰二州,刘伸认为这样不好,上奏,皇上便取消了成命。迁大理少卿,人们都因此不再受冤。升任大理卿,改任西京副留守。因遭逢父丧,服孝满三年,任三司副使,加谏议大夫,提点大理寺。因为刘伸通晓法令且生性仁恕,审理案件过程中让许多人都得以保全性命。迁任南京副留守。不久改任崇义军节度使,为政追求简明不繁苛,百姓因此不受烦劳,以致出现了乌鸦和喜鹊同巢和平共处的异象,皇上特地下诏褒奖他。改任户部使,每年以盈余赋税的名义向朝廷进献余钱三十万缗,拜为南院枢密副使。 道宗曾经对大臣们说“:今世忠诚正直的大臣,只有耶律。。、刘伸两人而已!”宰相杨绩祝贺皇上得人,拜刘伸为参知政事。皇上晓谕他说“:你不要怕宰相!”当时北院枢密使乙辛气焰势力正盛,刘伸奏道“:我对乙辛尚且不惧,又怕什么宰相!”乙辛忌恨于他,加以排斥和诋毁,出贬刘伸为保静军节度使。皇上到底还是想重用他,加为守太子太保,迁上京留守。乙辛假托事由将他移镇雄武军。又在崇义军节度使任上辞官。 适逢燕、蓟一带百姓饥荒,刘伸与辞官归家的赵徽、韩造每天以稀粥赈济他们,因此而活下来的人不可胜计。大安二年(1086)去世,皇上震惊哀伤,加倍地赠予助丧钱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