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死去活来 (第3/6页)
成“牢栈” 不过薛先生发现了“栈”的秘密,却又说“牢”字不知如何写。他认为可能是来源于杭州话当中的“莫牢牢”比如杭州人讲“很多”就说“莫牢牢多”传入上海后,就变成了“牢多”其实“莫牢牢”在许多方言书中都写作“木佬佬”如此,则“牢多”岂不是“佬多”?实际上“牢”就是“特”“牢多”就是“特多”“莫牢牢多”是“不要太多”我们不是奇怪新上海人为什么动不动就说“不要太”(不要太潇洒,不要太漂亮)吗?原来是把“莫牢牢”翻译成了普通话。 三、北京流行语 杭州方言“莫牢牢”一旦翻译成普通话,就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而“不要”二字如果快读,就成了“暴”暴,是新北京人的口头禅,意思是“猛”比如暴撮(猛吃)、暴侃(猛说)、暴捶(毒打猛揍)、暴磕(破釜沉舟)、暴切(疯狂地倒外汇或打台球)。新上海人也说“暴”比如暴好、暴多、暴搞笑。这个“暴多”是北京人的“猛多”还是杭州人的“莫牢牢多”(不要太多)呢?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也许,是他们爱说的“N多”吧! 其实“莫牢牢”原本就有“多”的意思(如“伊格朋友莫牢牢”),新上海话的“暴”也不同于新北京话的“暴”(一个是“特”一个是“猛”)。广州人也说“暴”只不过要写作“爆”比如“爆棚”“爆棚”就是观众特多,把剧场的棚子都挤“爆”了,所以也叫“火爆”“爆棚”也好“火爆”也好,现在也都成了全国性的流行语,大家都跟着说。不过北京人往往省掉那个“爆”单说“火”火,有旺盛、热烈、火爆、红火、走红等意思。火红火红,一个人,一本书,一部戏,如果“火”了,当然也就“红”了。 一般的走红叫“火”特别走红就叫“剧火”剧,也写作“巨”有很、极、特别、非常的意思,和新上海话当中的“暴”相近。比如“剧飒”就是极其漂亮、非常潇洒、特有风度,也叫“巨洒”洒是潇洒的洒,飒是飒爽的飒,意思都一样。 也不光是潇洒漂亮有风度叫“剧”窝囊、土气、傻、倒霉,也可以叫“剧”比如剧面、剧冒、剧惨、剧累。北京人管软弱、无能、窝囊、没用叫“面”(软弱无能,窝囊没用的人则叫“面瓜”),管土气和傻叫“冒”(此类人物也叫“土老冒”、“傻冒儿”、“老冒儿”、“冒儿爷”)。如此,则剧面就是特软弱、特无能、特窝囊、特没用,剧冒就是特土、特傻。还有剧惨和剧累,分别有特狼狈、特可怜和特不潇洒、特不快活、特没劲的意思。比方说:“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累,导演演员累,全国人民剧累。”这里说的“剧”就不但是“特”也是“更”剧,原本就有“甚”的意思,比如剧烈、剧痛、病情加剧,北京人不过是把“剧”最古老的词义又重新挖掘出来了而已。 没决断的人叫“面瓜”没胆量的人叫“松货”没骨气的人叫“软蛋”没脑子的人叫“傻冒”这些北京人都看不上,看得上的是“腕”腕,原本是江湖上的话,一般写作“万”武侠小说中就有“扬名立万”的说法。北京人改“万”为“腕”又发明了“腕儿”、“大腕”大约因为在他们看来,此类人物大多有些“手腕”甚或是“铁腕”吧! 和“腕儿”平起平坐的是“款儿”“腕儿”是有能耐、有地位、有权威、有名气的人“款儿”则是有钱的人。“款儿”也是历史上就有的,原意是“架子”比如《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就说“今儿当着这些人,倒拿起主子的款儿来了”新北京方言用“款儿”来指那些财大气粗的人,倒是合适—钱也叫款,而有钱的往往也有架子。由此及彼,则又有“大款”、“款爷”等等。这些新词也已经流行于全国,比如上海就有这样的新民谣:“好男不上班,好女嫁大款。猪头三,上夜班;十三点,倒三班。”看来钱这玩艺也真是个好东西,竟能够沟通京沪两地的。 流行于全国的词还有“侃”包括神侃、胡侃、侃山、侃价、侃爷。其实“侃”也是古为今用,它原本就有调侃、戏弄、胡说八道,漫无边际地闲扯乱说等意思。关汉卿的《望江亭》里有“狼侃”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胡侃”可见古人早就在“侃”了。只不过“侃”字在古人那里不是什么好字眼,就像“能说会道”不是什么好词一样。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对能言善辩者大都没有什么好感。巧言令色、摇唇鼓舌、天花乱坠、夸夸其谈,都是贬义词。不过现在世道变了。现如今的北京人是把“侃”当作一种事业来看待的。在北京,一个能说会道特能侃的人,会受到普遍的尊敬,至少也能享受有一技之长手艺人的待遇。他们被叫做“侃爷”而那些专供人们发表各种见解,狼侃胡哨的地方,比如各类学会、协会、社团、沙龙,则被称为“侃协” 北京人也能侃出学问侃出名堂来,比如“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的段子就是。事实上,哥几个凑在一起一顿暴侃,没准就侃出什么信息什么点子来。所以有人说,别的地方学问是做出来的,北京人的学问是侃出来的,至少,也能丰富语言,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北京的现代流行语为什么那么多?侃出来的么! 这也是北京成为现代流行语策源地之一的一个原因。中国现代流行语的策源地主要有三个:北京、上海、广州。上海和广州成为这样一个策源地,是因为两地都曾“开风气之先”交替成为新生活新时尚的倡导者。上海在二十世纪上半个世纪出尽风头,广州在下半个世纪后来居上。北京成为这样一个策源地,除因为它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外,还因为北京人会侃爱侃。会侃爱侃,就会在语言上下功夫,琢磨怎样才能侃得有趣,侃得传神,结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