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王朝_第三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第3/3页)

回信,命令集结于泪河南端亮月平原上的水军北上进攻叠瓦渡口,开辟对蛮族联军的第二战场。

    按丹西的指示,本次出征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叠瓦渡口实施一场速战速决的外科手术式突袭,迅速消灭守军,攻克渡口码头,将敌舰、码头、船坞、船场、军营等设施悉数焚毁破坏,把这颗威胁闪特腹地安全的水上毒瘤连根拔除。

    完成上述任务后,舰队不许恋战,全体水军将士应立刻返身回舰,于蛮军大部队赶来增援前逃之夭夭。

    第二阶段,利用水军优势,建立水上攻击信道,并根据游牧联军的应手,确定实施何种程度的打击。

    如若对方重兵布防于渡口一带,则派出舰只轮番进行sao扰式攻击,牵制敌军力量,减轻猛虎军团陆军部队的正面压力。

    如若对方不重视此处防守,则可实施第二次登陆突击,占据渡口,修筑永固防御工事,建立侧面攻击基地,把叠瓦渡口变为进攻联军南线阵地的桥头堡。

    丹西的这一军事计划,从整体战略而言,应该是不错的。虽说北部主战场的胜负,最终必须通过陆战决出,但局部战线上的适时反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间接影响到正面战场上敌我力量的消长,并可以拓展本军攻击幅面,拉长对手的防御线。

    一般说来,存在水路运输线的条件下,水师强大的一方在战争中占据极大的优势。控制水路后,沿整条河道的所有口岸、港湾、渡口等,悉数袒露于水军的刀剑威胁之下,而且这种发自水上的震慑力,尚可波及和辐射河岸周边相当远的地区。

    纵便对方的陆军强于本方,只要保持水上优势,拥有强大水师的一方,赢面仍然要大于对手。对方即使是奔驰如飞的骑兵,长途奔波后,人和马依然难免感到疲惫不堪。

    而水军战士除桨舵手外,行军时都可以躺在船舱里休息,养精蓄锐,一下船即可以最佳身体状态投入战斗。

    短时间内,战马的奔速可以超过船速,但畜力究竟有限,不可能一直以冲刺方式前进,而凭借水流和风力行驶的战舰,却能保持一定的速度,相对均速前进,长力更足,更适合战略迂回,长途奔袭。就战略机动性而言,水军优于陆军。

    不论骑兵、步兵,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军后,就必须扎营修整。所扎行营,必须挖掘工事、派人巡逻,以防止敌人偷袭和劫营,一旦离开,以前所建营寨则失去作用,等到下一回修整时又必须重新建造。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陆军必须留下卫护分队,保护后路,防止敌军截断粮道。

    水军则不同,战舰本身就是天然的防御工事。

    船舱和船舷的女墙,可以抵挡矢石的攻击,舱壁和舷侧开有箭窗、弩孔等射击孔,在掩护水兵安全的同时,又可以保证水上箭手自由向外射击。

    可以说,每一艘战舰,就似可在水上随意移动的堡垒,不必担心偷袭与劫营。水军的粮草、武器、辎重等物资,一般都随船携带,不虞敌人截断粮道。

    另外,只要水军保持水上优势,战舰可以泊于河面持续不断地向陆上发起攻击,一旦发生持久对峙,根本无须惧怕。

    当然,战场如棋盘,千古无同局。兵种只是影响胜负的一个因素,一般规律也只能揭示对战双方的胜负机率,不可就此一概而论地从对通常状况的分析,推定某场战役的输赢,进而轻下断言。

    具体到每一场战役而言,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其特定的对阵形势和战场条件,战斗进程中更存在着无穷的变量。

    偶然因素有时候也具有令人震惊的效果。战前、战中某个不起眼的初始参量发生改变,就有可能导致整场战争的结果完全改观。

    诚如西大陆一首民谣所传唱的那样:“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个骑士;伤了一个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猛虎军团的谋臣战将们,也许对本次战役的方方面面都做过考量与评估,不过他们却仍然没有想到,希莱茨基阵亡后,后继者却不乏其人,戈勃特又找到了一名可以指挥水战的将领--鲁道夫。

    在与鲁道夫达成交易后,蛮族首领不是让他充当高级参谋的角色,而是大胆地将战役的最高指挥权,交到这位被猛虎军团将领们蔑称为“三姓家奴”的圣瓦尔尼内战败将手上。

    相对于万夫长希莱茨基而言,鲁道夫曾任圣瓦尔尼大将军多年,不仅军职高得多,战略战术素养亦高出不少。

    圣瓦尔尼与闪特隔着奔流河相望,两国在历史上交战频繁,自小参军入伍的鲁道夫,曾多次参与或指挥战斗,不仅熟悉闪特水师的战法,而且自有一套制敌之方。

    孔狄乘坐的“亮月号”最后一个驶离码头。

    与上次水战不同,本次由老将旺热指挥“星辰号”战舰排头领航,其他战舰顺次跟进,鱼贯前行,而少壮派将领孔狄,则乘坐“亮月号”旗舰殿后策应。

    船上的水手们都跑到船尾和船舷两侧,向岸边为舰队送行的战友和民众挥手致意,接受军民的欢呼、女士的飞吻。

    孔狄独自坐在船舱里,就着黄昏的微光研究航线图,对周围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充耳不闻。

    跟随狄龙一起作战的那段日子虽然短暂,孔狄却受益良多。尽管这一次备战充分,面对的又是不通水战的游牧蛮军,但狄龙不放过一切细节、不轻视任何敌人的教诲,一直被孔狄牢记于心。

    或许真应了那句老话,不是冤家不聚头。

    世事就是那么的奇妙而难以琢磨,曾于鸭嘴涧前浴血对战的孔狄和鲁道夫,很快又将在泪河上兵戎相见。

    只不过这一次,孔狄从协助狄龙的友军将领变成了统领本军的主将,而鲁道夫则从统领本军的主帅变成了游牧蛮族的盟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