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讲两宋风云相秦桧 (第2/4页)
但是由于他害死岳飞,宠信jianian相秦桧,最终留下了千古骂名,那么宋高宗为什么如此宠信秦桧呢,秦桧到底使用了哪些手段和阴谋来不断巩固自己的权位呢? 秦桧这个人从北国逃回来,甭管是真的逃回来了,还是给放回来当jianian细,他能够回来,很短的时间就升任宰职,然后迫害忠良把持朝政,秦桧有秦桧的过人之处,高宗皇帝那么抠门儿,赏赐起秦桧来不遗余力,银绢钱各万,然后为他的住处,亲笔题写匾额,秦桧每次盖了新房子,家里有点什么婚丧嫁娶,高宗皇帝必定到场捧场,他能够控制宋高宗,他有这么几招,第一招,打击政敌,秦桧要打击政敌,不把你整死不罢休,岳飞是一个例子,所有跟他不和的主战派在他眼里都是他的大敌,他都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其中他最恨三个人,他整这三个人整得最凶,哪三个人呢?一个是在他以前做宰相的赵鼎,赵鼎在进肿颇有人望,也很受高宗器重,而且秦桧能够被提拔起来,恰恰是赵鼎之功,赵鼎这个人很愚直,所以秦桧就把他贬去做知州,一开始贬到绍兴,后来贬到泉州,还不放心,一贬再贬,接着贬,最后到潮州,广东的潮州,今天咱一听这地方,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全是好地方,当年这地方是专门干吗的?流放犯人的,贬到潮州,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把你往那儿贬,你得写表,你得上表拜贺,谢谢您给我贬那儿,你得写这个东西,于是赵鼎就写表拜贺,赵鼎这拜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宋史·赵鼎传》,我这一去是回不来了,头发都白了,给我贬那儿去,我也回不来,蛮荒烟瘴之地,我就死在那儿,但是我丹心未泯,九死不移,秦桧一看,此老倔强犹昔,都给你贬这儿去了,你还跟我狂,你还九死不移,不怕死是吧,那就死吧,你都不怕死了,那就死吧,怎么让他死呢?命令地方官严加管束,一举一动要向我汇报,每天给我快马进京,报告赵鼎的行为,每天要给我报告,赵鼎一看这样,这日子过得实在也没劲儿,所以赵鼎就跟他儿子说秦桧必欲置我于死地,我不死连累全家,我干脆就死了得了,全家还可以免祸,所以赵鼎就上吊自杀。然后迫害死了赵鼎,迫害另外一个大臣,叫李光,李光也是做过宰相的,也是抵抗派,李光被贬出朝廷,在绍兴做知府,因为一般宰相一贬出朝廷,都先去绍兴做知府,绍兴离杭州很近,就跟咱们这儿,比如说宰相不当了,天津市市长,基本上先这么安置,结果绍兴和议将成的时候,绍兴百姓游行,抗议这个卖国条约签署,所以秦桧一下就拿着证据,说是李光煽动百姓干的,李光动摇国本,甭管李光是不是煽动百姓,这个时候都是你干的了,所以李光动摇国本,李光一动摇国本就被贬了,贬到哪儿,琼州,海南岛的海口,全家都受到了株连,李光罢官之后他没事干,在海南岛在那地方待着,他没事干,没事干干吗呢? 写写笔记,写写日记,写写自己为官几十年来的宦海见闻,想把文字传给子孙后代,中国古代圣贤,立德、立贤、立功为三不朽,我现在立功的机会没有了,立言、立德嘛,把一手史料传给子孙,这样做也算对得起祖宗,结果秦桧拿到,你诽谤当今,你写野史诽谤当今,史书应该谁来修,应该官修史书,你写这东西是什么意思?于是李光一家受到了株连,不但李光被迫害致死,他的儿子因此还入狱,最后迫害致死,所以两个前任宰相都被迫害致死。第三个人遭到他严重迫害的是胡铨,如果我们看宋词,胡铨的词慷慨悲歌,壮怀激烈,这样的一个大臣,胡铨是坚决反对跟金议和,就是他提出来的要把秦桧,还有前面我们说的王伦脑袋砍下来,插杆上立街上,然后把金国的使臣扣下,激励三军将士计伐金国,他说“有付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而求活焉”——《续资治通鉴》,如果你们要是跟金国议和,我宁可跳东海去死,我也不愿意在小朝廷存活,他这话一说,高宗皇帝也急了,本来是想把胡铨杀掉的,但是因为胡铨是文人,祖宗家法文人不能杀,于是贬,给他贬到广东,看仓库大门去,结果秦桧的妻舅到那儿视察,把犯人的名单拿来我看看,这儿监狱怎么样,凡是被管束的,反对秦丞相的人,名单拿来我看看,拿来一看有胡铨的名字,胡铨怎么还不过海,秦丞相不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还能在广东待着,怎么还不过海,一句话就给贬到海南岛,幸亏胡铨年轻命大,所以他咬牙坚持,坚忍了下来。 秦桧相权在握之后,为了排除异己,独揽大权,他开始制造冤案,残杀政敌,一时间,朝中不少主战派的忠良志士,都惨遭迫害,然而秦桧并不满足,为了一进步巩固自己权力和地位,他也在打击政党的同时,开始大力提拔自己的亲信,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宋朝一直都很重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那么秦桧是如何在宋高宗眼皮底下大肆提拔党羽的呢? 秦桧提拔起党羽来,引用亲党不遗余力,宋朝对于科举考试是相当重视的,唐朝的时候你参加科举,身份是有限制的,白丁子弟不行,你们家必须有人做过官,三代以内不能是白丁才行,宋朝绝对英雄不问出身低,谁都可以参加科举,工商子弟都行,当然除了罪犯,娼优子弟,这是不行的,其他的都可以,所以他英雄不问出身低,大量的文人进入仕坛,客观多人来做官,平民子弟要参加科举,官宦人家的子弟,也要参加科举,你怎么保证公平,两点,一点是糊名,试卷要密封,今天高考也一样,试卷要密封,糊名,再有一个是誊录,我们今天高考刚刚实现网上阅卷,但是还是可以看到考生的亲笔,在宋朝阅卷的考官是看不到考生的亲笔的,这个卷子是由工作人员抄写,笔迹全一样,可能几百份卷子,几十个工作人员抄,一个人抄十份,所以你看这个东西的话,你不会认识考生的字迹,可见朝廷对科举考试多么地重视。秦桧的孙子秦埙,十岁就三品官,你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