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_第二十六讲宋金和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讲宋金和议 (第4/4页)

这儿聚齐了,你要再有意图的话,这事就完了,《宋史》说宇文虚中失节,《金史》也不以宇文虚中为忠臣,这个人是非常可怜的,他后来是被金国人杀害了,全家遇害,为什么被金国人杀害,为什么他全家遇害,说是因为他恃才傲物,得罪了金国,得罪了金主,说金主没有文化,半瓶子醋的汉人,其时清朝的学者写《随园诗话》的袁枚在整理宋人笔记的时候,发现一条消息,这条消息是这么说的“绍兴十五年,宇文虚中谋挟渊圣南归,为人告变,虚中急发兵,直至金主帐下,金主几不能脱,事不成而诛”绍兴十五年,宇文虚中想把钦宗皇帝带回江南,挟渊圣南归,渊圣就是宋钦宗,宋钦宗在北国当战俘的时候,南宋给上的遵号,挟渊圣南归,为人告变,有人把他告发了,所以宇文虚中领兵直冲皇宫,想把金熙宗杀掉,事不成被诛,所以这个大忠臣的忠肝义胆,忠贯天日。

    我们从清朝人发现的这段笔记材料里可以看之一二,这个入金的宋使,除了宇文虚中之外,还有一位咱们不能不提的王伦,王伦这个人也是百分之百的大忠臣,当然评书演义当中把他刻画成一个汉jianian,把他刻画的很不堪,这实际上完全是对他的一种误解和丑化,王伦的先祖是北宋的名相叫王旦,王旦死后谥号是文正,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大臣死了之后,皇帝赐与谥号,最高等级的谥号就是文正,有清一代只有八个文正,曾国藩,曾文正公,谥号文正可见是名门之后,他年轻的时候呢,史籍上记载说他“为人任侠好义,往来京洛间,数犯法,幸免”任侠好义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可能有点爱打抱不平,高干子弟出身,所以可能看谁都不顺眼,所以经常犯点小法,但是每一次都得以幸免,国难显忠良,疾风识劲草,靖康之变的时候,钦宗皇帝面临宣德门下,老百姓吵吵嚷嚷,然后乱民就要冲进宣德门,不知所措,当时只是一介布衣的王伦,挺身而出,臣能弹压之,皇帝一听非常高兴,解下身配的宝剑,赠与王伦立授后部侍郎,马上给他,王伦提剑下楼斩杀了几个为首的乱民,一下形式就安定下来,后来建炎年间出使金国,也是他自发愿意去的,自己去祈请出使金国,前后两次宋金和议的达成,王伦居间调停也是功不可没,当然我们强调,他调停宋金议和,想让宋跟金和议,他真的是希望和议之后达成,他跟秦桧卖主求荣为了一身安,不管国家百姓朝廷,江山社稷还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第二次和议达成之后,当时王伦还留在金国,他出使在金廷,金国也非常高兴啊,你别走了,授予王伦一个很大的官职,平滦三路都转运使,转运使是主管地方财政的,把地方财政上交中央,平滦三路转运使,地方财政上交中央,所以这个官职叫转运使,你把地方的钱往中央转动的时候,往自己家里转动一点,也没有人知道,所以这绝对是一个肥缺,金人想让王伦留下来,干这个转运使,等于答谢王伦你在国内享有汉jianian的美誉,你还回去干嘛啊,你看大家都骂你,当时南宋的主战派,主张杀秦桧、王伦之头,挑在竹竿上,立在街上以谢天下,你回去之后万一让人杀了,挑在竿上多可怕啊,你不如跟我这儿做官,把财政往中央转运,捎带手往自己家里运一点多好啊,名利双收的这种事,结果王伦断然拒绝,王伦说什么呢,奉命而来非降也,我来这儿干吗来了,两国谈判达成和议我要回国,我不是来这儿投降的,我不跟你这儿转运,所以金主非常生气,不识抬举,于是命人杀了王伦,把王伦绞死了,时年61岁,所认宋朝给他赐谥号是愍节,王伦临上刑场的时候,非常感人那一幕,临刑之前,他跟执行的金兵说,你给我点时间,我要办自己的事,你有什么遗言还是怎样?没有,他向着南方整理整理自己身上穿的宋朝的衣冠,向着南方下跪哭拜“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辅相两朝,臣今将命被留,欲污以伪职,臣敢受一死以辱命”我的祖先王文正公,以自己的直道辅佐两朝,两朝天子他做宰相,我不能给宗室丢人,我现在要被留在金国,我绝不干,因为他们要授予我伪职,在王伦眼中,金国给的官当然就是伪职了,我不受伪职怎么办,只有一死报答皇恩,所以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可以看也是忠肝义胆,完全不像有的评书演义,小说家那种泼污。

    绍兴和议虽已达成,宋金两国南北对峙也相安无事,但是此项议和,毕竟是不平等的,就协议内容来看,南宋丧失了大片江山,因此这件事情激起了当时南宋很多忠义之士的愤懑,他们以诗抒怀,道出了宋高宗苟且偷安、甘做儿臣的屈辱。

    绍兴和议达成,宋金开始和谈,淮水大散关一道界限,从此分成了南北,这一幕令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扼腕叹息,我们知道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经有一首《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为什么跟这两个地方——淮水,大散关,正好是宋金的交界线,正好淮水以北中原故土,全都在金人手中,宋朝人陈亮在自己一首词中,非常悲愤的说“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这地方原来是什么,尧、舜、禹的地方,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我就不相信在这地方的人,没有一个半个耻于向夷狄称臣的,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被少数民族控制的,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什么时候才能收复我故土呢,但是给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胡虏无百年之运,我们坚信这一点,给了这么一个光明的结尾,也就是宋朝的仁人志士还是一心想恢复的,无奈皇上不想,宰相不想,俩人在江南偏安,小日子过的是有滋有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