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共产国际 (第2/3页)
就是虚的、空幻的,是没有具体实践经验指导的。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高涨的革命热情的激发,各国的党就容易犯下一个苏联曾经犯下过的错误,那就是偏左的激进,不切实际的“大跨步”为了杜绝这种错误倾向的出现,以使革命的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楚思南将这个问题在此次共产国际会议上提了出来。 楚思南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很清楚的提醒各国代表,在未来革命的政权建立之后,各国的党组织应该摆明一个着重点的问题,那就是政权建立之后,国家工作的首要目标问题。说白了,就是如何对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偏重问题:一国地革命政权建立起来了,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取得了国家政权,那么,按照革命的理论,这个政党是应该首先把国家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发展生产力上呢,还是放在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运动上。当然,如果放在今天,放在楚思南所来的那个时代,这个问题几乎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答案的。但是放在这个错乱的四十年代初,这个问题却不是那些热血澎湃的革命者所喜欢考虑的。他们几乎都认定一个死理,那就是夺取国家政权之后。首先要做地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一定要收归国有,消除剥削所存在地根源,即私有制。但是,就在这一次会议上,楚思南通过讲话明确的告诉所有与会代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好地,是令所有无产阶级兄弟摆脱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根本,但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真理同样不能被忽视,一个不适应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国家经济的衰败,而一个不适应落后生产力的过于先进地生产关系。同样会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国家经济的衰败。 基于这一点的重要性,楚思南提出。在今后各国革命政党在主持国家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搞好的,就是针对本国国情,研究出一条适合本国使用地发展道路,从而使国内的生产力在得多尽快恢复的同时,及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在楚思南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其后几天的会议中,各国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毫不客气地说,这一次的共产国际会议,是继列宁之后,共产国际召开的最成功的一次会议,尽管对楚思南所提出的问题各国代表并没有最终得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答案,但是会议上的团结气氛却是前所未有的。 最为重要的是,基于此次会议上这种团结合作的氛围,在楚思南提议下,共产国际对未来战后的组织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确立。 在此次会议之后,共产国际将进行改组,从而将原来那个松散、临时组合起来的“会议形式”转变为各个国家兄弟政党之间的紧密合作组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组织就相当于联合国,只不过在该组织内部,参与组织的都是各国的左派政党,是红色的国际性组织。在该组织内,各国兄弟党之间的权力都是平等的,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为主席团,主席团由组织各成员国的代表组成,主席团主席任期两年,由各成员国委派的代表轮值担任。各成员国之间在保持内政独立、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应全方面加强合作。组织的最高武装力量机构为国防部长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的成员除各国国防部委任的代表之外,还设立有武装部队总司令、总参谋长等职务,以协调、研究各成员国的军事政策以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戏等问题。同主席团主席的任用方式相同,联合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总参谋长等职务,也由各成员国代表轮值担任。 毫无疑问,按照楚思南的构想,这次会议上所要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将来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从根本上摆脱过去苏联那种“老大哥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换取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消弭。 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按照楚思南的提议,与会的东欧各国、亚洲国家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将于近期领导各自的武装力量,向以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武装力量,发起最后的一场全方面攻势,以尽早结束这一场持续了数年的战争。 就这样,从五月底六月初开始,在欧洲,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希腊等等国家的左翼政党,开始指挥各自的部队,向侵占其领土的德意军队发起反击。在罗马尼亚,左翼政党所领导起义军,大肆破坏德军的运输补给线、攻占油田、夺取军火库;在南斯拉夫,铁托领导的反法西斯人民委员会,指挥上百万大军,开始同德国入侵者展开殊死搏击。并先后数次进攻贝尔格莱德;在意大利,陶里亚的所领导的民族解放委员会,开始正式浮出水面,他们指挥地游击队频频袭击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