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五宗世家 (第4/4页)
姬的儿子。 广川惠王刘越,在孝景帝中元二年(前148)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广川王。 刘越在位十二年去世,儿子刘齐继位为王。刘齐有一个宠幸臣子桑距。后来桑距犯了罪,刘齐想诛杀桑距,桑距逃跑了,刘齐于是擒灭了他的宗族。桑距因此怨恨刘齐,于是上书告发刘齐与同胞姊妹有jianian情的罪行。从此以后,刘齐为求自保,屡次上书告发汉朝公卿以及宠幸之臣所忠等人的罪行。 胶东康王刘寄在孝景帝中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胶东王。在位二十八年去世。当淮南王谋划反叛时,刘寄暗中听说这件事,就私下制造楼车弓箭,做好了战、守的准备,等候淮南王起事。等到后来官吏审讯淮南王谋反之事时,在供辞中暴露出这件事。刘寄与皇上关系最亲密,心中为参与谋反而内疚哀痛,病情发作而死,不敢立传后之人,此事皇上听说了。刘寄有长子名贤,其母不受宠爱;小儿子名庆,其母受宠爱,刘寄曾经想立刘庆为传后之人,因为不合传承的次第,又因自己有罪过,终于不敢上言。天子哀怜他,就封刘贤为胶东王,做康王的继承人,把刘庆封在过去衡山王的封地,称为六安王。 胶东王刘贤在位十四年去世,赐谥号为哀王。儿子刘庆继位为王。 六安王刘庆在元狩二年(前121)以胶东康王儿子的身份被封为六安王。 清河哀王刘乘在孝景帝中元三年(前147)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清河王。在位十二年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封地归属朝廷,成为清河郡。 常山宪王刘舜在孝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常山王。刘舜是景帝最宠爱的小儿子,骄纵怠惰,多有yín乱之事,屡犯法禁,天子常常宽恕赦免他。在位三十二年去世,太子刘勃继位为王。 原先,宪王刘舜有一个不被他宠爱的姬妾生下长男刘棁(zhuō,桌)。刘棁因为生母不被宠爱的缘故,也不得宪王喜欢。王后脩生太子刘勃。宪王姬妾很多,他所宠幸的姬妾为他生下儿子刘平、刘商,王后很少得幸。等到宪王病重,那些被宠幸的姬妾常去侍候,王后因为嫉妒的缘故不常去问病侍疾,总呆在自己的屋子里。医生呈进医药,太子刘勃不亲自尝药,又不留宿王室侍疾。等到宪王去世,王后、太子才赶到。宪王向来就不把刘棁做儿子看待,宪王死后,又不分给他财物。郎官中有人劝谏太子、王后,让诸子和长子刘棁共同分财物,太子、王后不肯。太子继位之后,又不肯收纳抚恤刘棁。刘棁因此怨恨王后、太子。汉朝使者来视理宪王丧事时,刘棁亲自告发宪王生病时,王后、太子不床前侍候,等到宪王去世,才六天就离开服丧的屋子,以及太子刘勃私下jianianyin、饮酒取乐、赌赙为戏、击筑作乐,与女子乘车奔驰、穿城过市、进入监狱探看囚犯的种种事情。天子派遣大行张骞验证王后的所作所为并审讯刘勃,请求逮捕与刘勃相jianianyin的诸人作为佐证,刘勃又设法把他们藏匿起来。官吏大举搜捕,刘勃非常着急,派人拷打吏人,擅自释放朝廷认为可疑而囚禁起来的人。官员请求诛杀宪王王后脩和刘勃。天子认为脩素来就品行不好,致使刘棁告发她有罪,刘勃没有好的太师太傅的辅佐,不忍心诛杀。官员又请求废黜王后脩,放逐刘勃,让他的家属和他一起迁居房陵,皇上答应了这一请求。 刘勃为王只有几个月,被贬迁到房陵,封国绝灭。一个多月后,皇上顾念到宪王是最宠爱的小儿子,就下诏给官员说:“常山宪王早亡,王后与姬妾失和,嫡庶之间互相捏造罪名,互相争斗,因而陷于不义,封国绝灭,我很哀怜他。封宪王儿子刘平三万户,为真定王;封宪王儿子刘商三万户,为泗水王。” 真定王刘平在元鼎四年(前113)以常山宪王的儿子的身份被封为真定王。 泗水思王刘商,在元鼎四年以常山宪王儿子的身份被封为泗水王。在位十一年去世,儿子哀王刘安世继位。哀王在位十一年去世,没有儿子。天子怜悯泗水王绝后,就立刘安世的弟弟刘贺为泗水王。 以上所述四国的第一代国王都是王夫人儿姁的儿子。后来汉朝又增封其枝属子孙为六安王、泗水王两国。总计儿姁的子孙,到现在有六王。 太史公说:汉高祖在位的时候,诸候的一切赋税都归诸候王所有,可以自行任命内史以下的官员,朝廷只为他们派遣丞相,授予金印。诸候王自行任命御史、廷尉正、博士,跟天子相类似。自从吴、楚等国反叛以后,在五宗为王的时代,朝廷为他们派遣二千石级的官员,撤除“丞相”,改为“相”,授予银印。诸候王只能乘坐牛车了。 解析 本世家载述了孝景帝十三个为王儿子的衰败经过。他们有的父姬子jianian“尽与其姊弟jianian”,yín乱无度,无视伦理;有的对奉汉法以治的朝廷官员“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以致“所杀伤二千石甚众”,贼戾巧佞,jianian诈违上;有的“私作楼车镞矢”,阴谋反叛。在汉王朝隆盛时期,这股中央集权的敌对势力必然遭到有力的遏止。作者借人明史,通过孝景帝十三个为王儿子的衰败经过说明了这一点。 皇子本应是封建王朝的坚强柱石,然而他们生活上道德败坏,政治上颠覆中央政权。文章的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愤世嫉邪而不能已的深沉感慨,进而揭示了汉初封建制的弊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