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诗社 (第2/3页)
谁?’ 老和尚说,‘就是简竹先生,一会儿就来的。他是我们的大批评家。雪下得太大,他来太不便了。来,靠火近点儿坐。’ 主人翁虽然年迈,为人倒极其和蔼可亲。他伸着脖子,不住往院子里看大家正在期待的各人。老和尚的精神极可佩服,诗题一出,他的眼睛还闪闪有光呢。他说他极受贾岛的诗,也许因为贾岛也是个和尚吧。 我坐在老朱的旁边。听他说他和子孙们都住在乡下。他总爱提他的孩子们,我想他是一个子女众多的人,很喜欢家居的。 不久,听见前院有木屐得得的声音,于是一个活泼有力的声音喊,‘我来了。’一个兴高采烈的青年,长长的脸庞,肩上披着一条灰毡子,简直跳了进来。 他说,‘我跋涉了这么多里地。你们说,怎么样?不坏吧?’说着把灰毡子一扔,扔在凳子上,一跳跳到火旁边。‘唉,这一夜!’说着长长出了一口气。 骆奇峰说:‘我来介绍一下。这是虑紫先生,我们叫他老驴。是我们最有创作力,前途期望最大的诗人。’ ‘幸会,辛会。’他向我问好,微微一笑,露出了白牙。他的脸和笑容都有点儿滑稽可笑。他的头发又黑又硬,脖子硬挺,好像精力很充沛。脸庞又瘦又长,不能说是好看。他转过脸去跟老朱说,‘老朱,你看我这两句诗怎么样。’ ‘长途行行行末已, 寂寞凄凉谁与语。’ 老朱很高兴,他说,‘还可以,还可以。韵调和谐,如此而已。’ 墙角忽然一个尖锐嘹喨的声音说,‘老驴,从你现在的样子上看,我倒看不出来你的寂寞凄凉。’ 老和尚说,‘简教授,你什么时候进来的?我还不知道你已经来了。’ 老朱和我往墙角儿一看,看见一个矮小的人在坐位上缩做一团,两个小亮眼睛向着灯光闪动。他又说: ‘你说的寂寞忧郁──不是忧郁,你用的那个词儿是“凄凉”──和你现在兴高采烈的神气,显然不相符。你说是不是?’ 老和尚说,‘喂,老简,你总是无声无臭的就进来啊。’ ‘我不像老驴,老是穿着木屐,喀啷喀啷的响。’ 我仔细一看那位瘦小乖僻的教授。他穿得很随便,眼睛流露着聪明智慧,粗硬蓬松的头发披撒在两肩上,给人的印象越发深刻。他的全副神气都显得极其博学的样子。 老和尚说,‘喂,教授,来靠近火坐吧。我们都愿敬闻高论!只是你的声音太小,不容易听见。’ 教授一边答应着起身过来,一边还说,‘这儿坐得也很舒服。’他的矮腿一挪一挪的走过来,几乎不声不响的就坐在一张太师椅子上,那张椅子显然是个上座。他一凑近,我闻着一股子刺鼻的怪气味。我告诉你,他的美完全是内心的美。 不久,又来了三位。其中一个年轻矫健,一经介绍才知道是姓劳名茍。另一个翩翩少年进了屋子,仰首而行,岸然阔步。他的脸色总是通红。老朱告诉我,他的脸那么红,就是因为他天天风流浪漫,如醉如痴的缘故。老朱又跟我低声说,他还是个光棍汉,一个花花公子,一个真正的登徒子。他的名字是龚基,只写情诗,年轻人都很喜欢他的作品。 但是最古怪得令人难忘的是黎毛,他的声音细而高,像女孩子的声音,态度神情也简直像个女孩子,一举一动也太斯文,扭扭捏捏的女人气,有时两手交插着,露着很长的手指甲,说话时斜歪着腮颊,腮颊放在手上。老朱是个好脾气的人,自己很知道,谁也不嫉妒。他说黎毛是个伟大的热情诗人,诗句优美,感情沉郁,是时人所不及的。劳茍和老朱都承认黎毛的热情氾滥,无故就痛哭流涕,实在教人无法忍受。黎毛和劳茍交情极恶,不过两人都很客气,表面上还显不出来。 我厕身于这一群雅士之间,觉得他们对诗那么热情,竟不惜冒风雪之苦来此论诗,实觉有趣。我一向没听说过有这么一群诗人。他们对文艺的热情的确值得赞美,他们也以新诗派的创始者自命,颇以他们的诗法奇特不可了解自豪。李白,杜甫,以及一群杰出的诗人已经过去,后起者都竞尚新奇,自辟蹊径。在他们表现手法儿的奇特以及新奇难解的特性之下,于是气味相投,秘密结社。我相信他们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是人类根本的感情h,但是他们认为非用晦涩的手法儿不可,其实那种感情与一般人的并无不同。后来我听说,他们有很多诗彼此也不能明白,也有某一个人的诗,别的人竟全不能领悟。我记得听见了两句怪诗,最初见到真是莫名所以,明白之后真令人喷饭。那两句是,‘玫瑰蓓蕾含光茫,有角突(山尤)圆且方。’这是卢紫的诗句,简教授赞叹不置。我则大惑不解,根本摸不着头脑儿,我请求解释究竟所指何物,因为我的确没有读过‘圆且方’的玫瑰。简教授很恳切的解释说,这两句指的是人诗人卢紫先生尊夫人的脚趾头。‘有角’用以指脚趾头是很雅的,‘圆且方’当然是指脚趾头的形状。 我又怯生生的问。‘那么含光茫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简教授说,‘上下文你还没有仔细看。老驴这里暗示我们他获得灵感的一点儿趣事,上月他同夫人一同出外散步,傍晚回家很迟,他看见夫人的步鞋湿透了,夫人的脚趾头(在这两句诗里描绘得很有诗意,很真实而具体),在潮湿的草原上沾上了银珠般的夕露。你看,把这隐秘的联想在两句诗里表现了出来,韵调铿锵,暗示力极强。不过,要充分欣赏这首诗,还要知道诗人与夫人散步的情形才成。’ 这种高论真令人难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