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王爷_第316章丧事大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6章丧事大办 (第4/5页)

声说道:“皇上英明,老奴觉的杨大人地功勋追封个国公绰绰有余,要不是有祖宗们的战功压着,杨大人封王都不成问题。再说了,总不成开国一代可以封王封公,后世臣子统统不能有此功劳吧?”

    焦芳趁机跪倒道:“刘公公说地是,这样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有开疆拓土之功的臣子,不是只有太祖一朝才出。今日追封了杨大人,激励群臣为大明开疆拓土,如果来日有人封王,臣不认为皇上是逾越祖制,因为那时大明的疆土必是不断扩大,皇恩浩荡,远布于八方极远之地”

    刘瑾是内廷首相,如今还控制地吏部和都察院、御使台的绝大部分官员,他一出头赞成,这些人就知道老大的意思了,于是许多出言反对的马上也厚着脸皮改口赞成。杨凌一派地人在威武侯不在京的时候,唯焦芳马首是瞻,他一出面、便也纷纷应和。

    再瞧正德皇帝的脸,越来越长,十分难看,王华和李东阳交换了一个眼神,知道这是大势所趋,可不能容那些言官继续表忠心了,于是二人齐齐跨出一步,也拱手赞成,这样一来,杨凌的国公之位就当定了,略略一议,决定追封杨凌为威国公。

    随即,便要由皇帝颂予谥号。谥号常用地吉字共七十三个宇,按规矩,在一般情况下,亲王应赠予一个宇的谥号,郡王两字谥,大臣也多是两字谥。两字谥的话,就要分文官和武官,文官地谥号皆以文宇开头,武官以武宇开头。

    杨凌战功赫赫,照理说该是武将,以武宇开头,可是他却是同进士出身、詹士府太子侍读,而且引进农作物,改良了农业;开海解禁,加强了商业,新帝登基后,许多政今条文都有他参予的意见,包括刘瑾进谏地那四十多条激进改革条款,杨凌都在其中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并最终经皇帝批谁予以颁布,这么说来该封文谥。

    一群学究对人的身后之名实比生前的事还要重视,就文谥武谥又争来争去,半天不见结果。正德皇帝烦了“啪”地一拍桌子,来了个一锤定音:“不要争了,杨卿文武全才,文治武功皆有建树,赐杨卿四个字的谥号,文谥武谥都要!”

    皇上金口玉言,都下了旨了,那就照办吧。

    文在武之前,众官员就开始先议文谥,自宋以来,文谥之中,‘文正’,是最高荣誉谥号,司马光、范仲淹,,都曾获谥‘文正’,而本朝。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方孝孺获此殊荣,称‘方文正公’。

    方文正来之不易呀,那是用灭十族的代价换来的,谁能比他狠呐。杨凌都从世袭侯爷变成世袭国公了,荣宠无以复加。再给他个最高封号,谁能服啊?

    这些言官眼热不已。天下的读书人也不服。要知道,官职再高,总是一时。可这谥号,可是千秋万载,永载青史的,那是对一个人一生的评价。

    司马光、范仲淹做过宋朝的什么官儿。谁现在还记地请楚,谁还在乎?可你要一提他谥号,‘文正’,凡是读书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便宜不能都让他占了,于是文正谥号被众官员自动忽略,开始继续议下一个字。

    谥号专用吉字共七十三字。文臣适用的吉字排行依次是正忠恭成、端恪襄顺等等,武将则是忠勇穆刚、德烈恭壮等字。位次定高了大家心里不平衡,定低了皇上不乐意,一个谥号说道大着呢,不好办呐。

    刘瑾很无聊地看着这些掌管着江山社稷、亿兆百姓的大臣为了一个破名号斤斤计较,寸步不让,在那儿引经据典地讲个不停。可这玩意儿学问太深,他也不懂,插不上嘴。

    不但他插不上嘴,正德也听不懂,常常一个字拿出来,大家就能三皇五帝开始讲起,讲的头头是道,然后说为什么用这个字行,用这个字不行,正德也觉地莫测高深,毕竟杨卿过世了,这是极为隆重的事,草率不得,所以他也不敢插嘴,由得群臣争执。

    众大臣最后终于取得了妥协,用了两个既不算太高又不太低,各方都能接受地谥字,给这位刚刚出炉的威国公定下了谥号。当下翰林院掌院院士卢瑾满头大汗地上前拜道:“启奏皇上,臣等已给威国公定下了谥号”

    “喔?”心力憔悴,又被他们烦的昏昏欲睡地正德皇帝精神一振,马上坐直了身子:“快讲”

    “臣等,三公、六部、九卿及诸位才识渊博的翰林学士,轻过仔细商议,依据威国公一生的彪炳伟功和他的品性德行,在正忠恭成端、忠勇穆刚德这选取最相宜地吉谥之字,最后一致决定:威国公杨凌的谥号为…文成武德!”

    “文成武德?…准!”

    京师西效杨家大院异常宏伟壮观:一道加高加厚两人多高的白色粉墙,严严实实地围住了府内的房子,大门门媚上悬挂地烫金大匾巳径换成了‘威国公府’。

    门旁两只高大威武的石狮,都显示着主人的特殊地位。往日里,进进出出地人总是昂首挺胸,白色粉墙里是一片欢乐的世界,仿佛整个高老庄地幸福和机运都钟萃于这里。现在,它却被一片浓重的悲哀笼罩着,到处是一片素白,似乎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过早地降临。

    大门口用松枝白花扎起了一座牌楼,以往那四个写着“杨府”的大红灯笼,已经换成白绢制成的素灯,连那两只石狮颈脖上也套了白布条。门前旗杆上,挂着长长的抬魂幡,被风吹着,一会儿慢慢飘上,一会儿轻轻落下。

    门前空地正中,搭起了一座高大的碑亭,碑亭里供奉着一块朱红销金大宇牌,上书“弘治十八年进士威国公杨”碑亭四周,燃起四座金银山,一团团浓烟夹着火光,将黄白锡纸的灰烬送到空中,然后再飘落在四处。

    三厂秘探如同游魂一般,在杨府四周打转儿,门前昂首挺胸,站着锦衣侍卫,也是人人冠上、腰间系着白绫。锦衣百户陶五按刀立在门前,伸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