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步步莲花城阿格拉 (第4/4页)
。他后来看了很多佛教书籍,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五年前到底出家了。” “他就是在那个时候听到召唤的吗?” “大概是吧…我也不清楚。” 如果大辛真是听到召唤才出家的,那么他听到的内容会是什么呢?是经文?钟声?或者就像我,听到一个声音反复地叫“娜兰”? 小辛忽然深深叹息:“真希望大哥还在身边。他是个那么聪明友善的好哥哥,9岁时便可以背诵《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人们都说,可惜他不是出生在婆罗门家庭,不然一定可以成为庙长、祭司的。他有很好的语言天赋,可以说汉语、英语、法语,还会一点德语和俄语。自从父亲去世,他就开始半工半读,在一家金银首饰店做学徒,设计了很多珠宝。你手上的这枚戒指,就是出自他的手。” “是这样?”我举起手指,细细打量着那朵银莲花,仿佛看到大辛坐在金银作坊里精磨细雕,光线从窗外射进来,将他笼罩,宛如坐在佛光中。 “不论做什么,大哥都是这么有天分。从小大家就说他是一个天才,说我们家族的希望都在他的身上。大家都指望着他,可是他…” 又是一声长叹,小辛不再说话了。而在无语中,却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失去大哥的孤寂与悲伤。那甚至,超过了他的丧父之痛。 我无法想象大辛出家时,他的母亲、弟弟曾经用怎样的哭泣与眼神来挽留他,而他面对那样的请求,又是怎样做到绝决独行的。 人生似乎有无数选择,其实往往身不由己。有一些,即使出于自愿,亦可能是冥冥中无言的引导。想来,生与死带给辛哈兄弟及他们的母亲,带给我,甚至带给佛祖释迦牟尼的刺痛,应该是同样的吧? 只是,有些人悟透生死修成正果,成为佛陀;有些人皈依佛教得到解脱,成为释子;还有一些人,仍然一边沉浮苦海,一边眷恋红尘,就像小辛与我。 佛祖离家苦修的时候,所感受到的疑惑与困扰一定比大辛更加沉重吧? 当他还是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的时候,住在父王为自己建造的宫殿花园中,眼见四时不谢之花,耳听日夜缠绵之乐,到处都是美好圆满。但偶尔出外巡游,所见所闻却总能令他震惊:垂死的老者、病痛的穷人、患麻风的乞丐、老丑落魄的妓女、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宫殿花园里有多么富贵美丽,现实世界就有多么丑陋可怖。 儿子的诞生更引起他对生命的深沉思考。母亲经过十月妊娠生下了他,却未能体会到天伦之乐就不幸去世;而他贵为太子,并不能给母亲一天侍奉。那么,生命的意义于他们母子,究竟是悲是喜?是得是失?现在他自己也有了儿子,但有一天他也会死的,那时候儿子该怎么样呢?一切的快乐都只是暂时的假象,藏在美丽红颜下的,却是恐怖的白骨。 太子在忧浮树下沉思,冥想着生死、起灭、无常转变的道理。他想,这就是人生的大患。而我不能像世间的常人一样,我要战胜这骗人的青春健壮,我要征服恐怖的老、病、死,我不能让世人永远这样受苦,我必须为受苦的万众寻求永恒解脱的道理。 有个苦修者向他走来,对他说:“一切众生,没有人能免除生老病死,没有人能逃脱瞬息万变的无常,也没有什么可以欢喜。我修行了许多年,只希望能够获得不生也不灭,达到冤亲平等的境界。我没有财欲也没有色欲,终日隐居在山林寂静的地方,断绝世间名利的关系,没有‘我’的观念,也没有‘我所有’的东西,没有净秽的选择,也没有好丑的分别,在市镇或村庄乞食,滋养这假合的色身。遇到别人有苦难的时候,我设法为他解救,不指望得到报酬,更没有求功德的念头。我只觉得众生的苦恼都应该让我一个人承受,倘使我不努力去解救生死大海中的众生,还有谁呢?” 这番话点醒了太子,就像从他心底里取出一颗火种,再点亮了放到他眼前一样,他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该做的是什么。他向父王陈明出家的心愿,决意云游天下,寻求解脱之道。 净饭王惊呆了。身为太子,悉达多的任务本是继承王位,管理国家,如果就这样丢下妻儿臣民去出家,岂不令王位后继无人?净饭王提出,只要太子肯打消出家的念头,他愿意马上交出王位,或者由自己替他出家。 然而太子提出四个请求,说除非父王可以做到,否则怎么都不会改变心念。这四个愿望是:第一,没有衰老的现象;第二,没有疾病的痛苦;第三,没有死亡的恐怖;第四,所有的事物都不损不灭。 净饭王不能承诺。 谁也不能承诺。 于是,太子带着一队随从离开了迦毗罗卫国,脱下华丽的王服,换上简单的袈裟,削去头发,来到尼连禅河的伽耶山苦竹林中静坐沉思。 他在迦耶山待了六年。赤身裸体,不避风雨,每日仅食一粒麦子。在他冥想与参禅之际,偶尔也会想起父王与姨母吗?会想念妃子的柔情,听到儿子的啼哭声吗? 纵使为佛祖,然而在他超凡脱俗之前,毕竟也放不下七情六欲,那时候,他心底里的挣扎,是比欲求更加痛苦而且强烈的吧? 我想起这一路上,沿途曾看见许多云游的修者,手里一根木杖,背上一个行囊,腰里或者还有一个水壶,颈上腕上缠着念珠,踽踽独行,风餐露宿。他们都是佛陀的追随者吧? 但是我不明白,既然他们信奉佛陀,那就研习汲取他留下的经典智慧好了,为什么还要沿着他的路再走一次呢?重复佛陀走过的路,重复他的寻找与修炼,这就好比我们明知道花钱就可以买到纸张,却不肯这么做,而一定要从割草打浆开始,直到研究出前人早已发现并且已经升华了的造纸术。因为,他们不甘心只做一个使用者,而要成为发明者。僧侣们重复着佛陀走过的路,难道也是为了成为佛陀?都说佛法无边,那么研习佛法,究竟是为了渡厄扶难,搭救众生,还是为了自我提升,得道成仙? 远处,星光暗淡,晚风清凉,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鸽子们都歇息了,远处的楼顶朦胧隐约,像是另一个世界。我漫无边际地想着一些关于佛陀与佛法的念头,想着大辛的故事,不知为何,忽然有种熟稔的坦然,莫名地相信,会有一天遇见他,将心中疑惑对他倾诉。但是,连小辛也说不知道他在哪里,那个喜欢莲花的和尚,他得到解脱了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