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讲贾府婚配之谜 (第3/5页)
一个知根知底的富贵人家的女性,也不是非常差的,只是跟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媳妇比起来,根基家业稍微差一些,逊色一些,这可能跟邢夫人本身她是填房有关系。这点你注意到了吗?邢夫人不是贾赦的原配,贾琏、贾琮,包括迎春都不是她生的,书里面后来是有透露的。有一次贾母发狠心查赌,查出在大观园里聚赌的头子,有一个是迎春的奶妈。这当然令迎春很没脸面,迎春本来并不是荣国府里的,她是因为贾母喜欢女孩子,才跟惜春一样,从荣国府外面给接进来养在一起的。惜春呢,是贾珍的meimei,来自于宁国府;迎春呢,她是贾赦的女儿,书里写得很清楚,贾赦和邢夫人住在跟荣国府隔开的那么一个黑油大门的院落里,她是从那个院落里给接到荣国府来住的,大观园盖好以后,她也住了进去。她的奶妈出事以后,邢夫人去数落她,其中有几句话,你注意到了吗?邢夫人明确地说:“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还说:“倒是我一生无儿无女的,一生干净,也不能惹人笑话议论为高。”可见她是贾赦的填房,贾府的爷们娶续弦妻子的时候,可能就比较难找到非常有权势的家庭的小姐了。所以邢夫人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稍微差了一点,但也不是很差。这是荣国府娶媳妇的情况。 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长房宁国府,宁国府宁国公娶的谁不清楚,没交代,那么贾代化娶的谁呢?模模糊糊知道,好像也是一个史家的小姐。到了贾敬就不知道娶的是谁了,贾珍我们知道,他的媳妇是尤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红楼梦》里面她的戏挺多的,看得出来,她还是一个懂得大家规范的富家子女,富家的女儿。当然尤氏的家庭,娘家的家庭,从小说后面的描写看,好像不太好了,尤氏的父亲可能是死了老婆了,续弦时不知道怎么就娶了一个寡妇;寡妇带了两个女儿,在过去的社会叫拖油瓶,带来两个跟别的男人生的女孩子嫁到他们家,成为尤氏的继母。小说后面就把她叫做尤老娘,小说写到那儿的时候她的年龄已经大了,她带来的两个女儿都长大了,一个是尤二姐,一个就是尤三姐。尤二姐和尤三姐和尤氏既不同父也不同母,她们只是名分上的meimei罢了。可见尤氏的家庭背景到后来似乎也不太好,不过这也不妨碍我们去估计,尤氏是一个很不错的家庭的一个小姐,嫁到贾家来。但是之所以她比王熙凤,比这些人家业根基差一点,也因为她是填房,她的情况跟邢夫人类似。下面有的人在摇头,说是吗?不是她有贾蓉吗,贾蓉不是她儿子吗?她是贾蓉的继母,她不是贾蓉的生母,何以见得呢?“酸凤姐大闹宁国府”这一节,不知道你读得仔细不仔细,因为贾琏偷娶了尤二姨,王熙凤就杀到宁国府,撒泼,大哭大闹,先跟尤氏闹,然后又跟贾蓉闹,骂贾蓉,她在骂贾蓉的话里面有一句,就是“你死了的娘的阴灵也饶不了你”可见贾蓉的娘已经死掉了,是地狱里的阴灵,可见贾蓉不是尤氏生的,是贾珍的前妻生的,所以尤氏是填房。刚才说过,填房就不能要求太高,尤氏可能是很不错的家庭的小姐,但是就不是四大家族了。 那么根据整个的这些描写,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个逻辑,就是贾氏宗族在为贾蓉选择媳妇的时候能够不重视吗?即便四大家族里面找不到合适的,类似李纨这样的家庭背景的能不能找一个,如果这样也找不到的话,起码可以以贾赦的填房和他自己的继母为坐标系,找一个过得去的,血缘很清楚,家境也还过得去,身份也还可以的这样一个女子吧。但是我们却发现,最后对秦可卿出身的交代,满不是这么回事,竟把秦可卿设计成为一个从养生堂抱来的弃婴。说到这儿,马上又有红迷朋友要跟我讨论了。说哎呀,你唆唆说了这么半天干吗呀,人家是小说,是不是啊,小说可以想像,可以虚构,他就愣这么写。是不是?你干吗这么寻根究底,没完没了啊? 我自己也写小说,虽然我是一个远不能跟这些大师相比的写小说的人,但是我写小说,我也读小说。我就知道小说有不同的类别,其中有一种带有自叙性、自传性,就是小说的人物是有生活原型的;当然要虚构,当然要想像,但是都是从已经存在的活泼泼的生命基础之上去发展,去想像,去架构这个人物关系,去铺展情节。 秦可卿的寒微出身,显然与贾府这个百年大族的地位极不匹配,她成了贾府众多媳妇中的一个例外,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这么写?鲁迅、胡适等前辈大师,都肯定《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叙性和自传性的作品,我是信服这个判断的,我越细读,就越相信书中的主要人物都能找到生活原型,曹雪芹就是把这些原型,塑造为他小说中的人物。当然这里面加入了想像和虚构,或者人物与事件有所合并,有所拆分,有所挪移,有所变形,但总的来说,《红楼梦》里的许多人物,和曹雪芹自己家族的某些人物惊人地相似,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格外注意吗?我可以拿出很多证据证明,《红楼梦》它是一个写实的作品,是带有自叙色彩的作品,是一个写人物从原型出发的作品。那么我们一步步来讨论。首先我们看曹雪芹自己怎么说的,你看第一回,我只举几个短短的句子,比如他说“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又说“一一细考较去”他是从他生命体验当中,选取他接触过的相处过的女子来写的。又说“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他自己说他是亲睹亲闻。他宣称“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也许你还是要跟我讨论,作者故意要这么说,他打马虎眼,明明是完全虚构的,完全没有生活依据的,他偏要这么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