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0章过年 (第1/2页)
第40章 过年 第40节过年 说话之间,到了新年。 俗话说,年好过,月难熬。春节只是孩子们的节日,到了年下,孩子们可以吃白面馍,穿新衣服,放鞭炮。贫穷的大人们过年不好受,当做关口,所以称作“年关”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希望闯过这一关口,再增加一岁。 过了腊八,就是过年的开始。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一顿粥,叫“腊八粥”腊八粥是用五谷杂粮做的,熬得稠稠的,象征着五谷丰登。打这一天起,大人们开始忙碌,筹办年货。 有一段话,专门编排过年的准备工作的,说是:“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十七八,烫豆荚。二十三,放小鞭。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rou。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画。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 其实在具体cao作上,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程序办理。比如,杀猪在年二十左右就开始了。小宝的爹爹杜凤翔不仅会泥水活,织箔织苫子,还有一手杀猪的绝技。几条汉子把一头大猪抬在架起的门板上,杜凤翔一刀下去,这头猪的脖子就开始向外蹿血,不大一会儿,这头猪的魂灵,已经进了阎罗殿里。杜凤翔在死猪的一条后腿上,划一个口子,用钢条,俗称“猪梃裆”的,从这个口子穿进去,在皮下朝各个方向捅来捅去。然后,杜凤翔开始通过这个口子向里边吹气,一个人吹一阵子,顶不住了,换一个人吹,边吹边有人击打猪身子,让气走匀。把猪吹得膘大肥胖的,用绳子束着这个刀口,一群人七手八脚地,把猪抬在适当温度的热水大锅里,边烫边往下煺毛,用一种坑坑洼洼的赖礓石,在猪蹄和猪头这些旮旯地方狠砸,把猪全身上下的毛,砸得干干净净的。 那时候,猪是私有财产。一家人喂一头大猪挺不容易的,剩汤剩水再加上谷糠、青草,拉巴了一年多,才可以养成一头能够宰杀的大猪。卖掉rou,剩下的杂碎自己享用。 没有养出成猪的人家,就要割rou。一般人家都缺钱花,买rou不过买五至十斤就足够了。买的少了,就特别喜欢买肥的“庄稼佬,去割rou,不是腰窝是槽口”“槽口”又叫“血脖”这地方的rou脆,比较香。腰窝部分有板子油,可以榨出腥油来,让人们多吃几天腥荤食品。煮熟的带有肥膘的rou块,叫做“刀头”可以插上筷子上供。敬了祖先,一点也不会少,伴着白菜、萝卜重新熬炒,就能煨出很香的rou菜。小宝奶奶待客后,常常把客人没有吃的肥rou块夹出来,舍不得让家人吃,孩子们又不喜欢吃这种rou,她把这些rou块储存在菜橱里,留给第二天的来客吃。 到了二十七八,家家户户都要蒸馍。一般要蒸一种大型枣花馍,叫做“枣山”是当做祭品上供用的。这一年破“四旧”了,家家户户堂屋贴的都是领袖像,没有必要蒸“枣山”了,只蒸几个枣花馍哄小孩子。蒸得最多的,是黑馍、豆包和花卷馍。黑馍一般是女人们吃的,花卷馍让男人吃,孩子们可以吃白面馍。小宝的奶奶和mama最多是在初一这一天,才吃一点白馍,其余尽是吃黑馍和豆包。豆包外表是薄薄的一层杂面,里边填充的是红薯和豇豆混合成的豆馅儿。为了防止孩子们撕花卷馍上的一层白面,小宝奶奶把白面轻轻地与黑面揉在一起,蒸出的馍叫“狐狸头”当然口感要比纯黑面馍好得多。到了蒸馍的时候,夜已经很深了,小宝兄妹几个都不去睡觉,等着吃一个新鲜的热蒸馍。 在临近大年初一的最后几天里,家家户户还要到高楼街去赶年集。我们马寨虽说是个小公社,却从来没有形成过集市。区政府所在地高楼街,是远近闻名的集市。这个集市是逢单日子一次,即在一个月内,一般只有十五个集市贸易。在平时,赶集的人并不太多,到了年关,集市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有些年是“小进”除夕是腊月二十九,这一天还是“半拉集”人们照样兴趣盎然地赶集。 集市上过年的物资很丰富,平时见不到的东西,这个时候都摆了出来。大家谁也不去想,怎么十分厉害的“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竟然没有把这些习俗和物资割掉?革命的气氛盖不住过年的气氛。大街上,形形色色的小商小贩,突然比平时多出了十几倍。赶上一回年集,让你一生都不会忘记。 “卖响针”的那个老头身边,常常挤满了人,大家好奇地听他边唱边将钢针灵活地耍弄着。只见他手捏一撮儿钢针“刷”地一下子甩在一块桐木板上,钢针整整齐齐地扎了上去,然后打开已经包好,三十根一组的一包钢针,咬牙切齿地把甩在木板上的针,一根根地往里边添,仿佛不要本钱了。等添得让人动心的时候,有人出钱买下了这包针,仔细一数,仍然是三十根,说不定还要少上一两根。当然大家没有人去计较这包钢针少了,感兴趣的是看他变戏法。 在集市上唱得最响亮的,是几家卖“五料面”调味品的小摊位。他们面前摆着手摇的“小石磨”把花椒、八角、小茴、rou桂、豆蔻等做荤菜的调味品,按照一定比例放在石磨上边摇边唱: 有rou桂,有豆蔻,rou桂豆蔻开胃口。 从百姓,到领导,家家户户离不了。 该捎就捎,该包就包,心中想买你可别忘了。 当家人置的当家货,狼荡之子讲吃喝… 唱上一会儿,吆喝一声: 五香八大味,现卖现配! 遇到迟迟疑疑不肯买的顾客,他们既热情又嗔怪地塞给人家: 叫你拿着你拿着,你是东庄他姨夫!… 过年最能够体现喜庆气氛的,莫过于放鞭炮。小宝家只花了六毛钱,买了三挂小鞭炮。孩子们当然嫌少,要他们爹杜凤翔再买一点。奶奶说,这东西,不当吃,不当喝,没用处,响一声就没有了,不值得多买,小宝和弟弟再不高兴也没有办法。弟弟小暖说,哥,等我长大了,过年时买一百二十捆大鞭炮,再买一百二十个零炮,天天放!小宝大了,知道弟弟说的是孩子话。小挂鞭炮,只有一拃多长,如果点燃,霎时间就完了。弟兄俩就把鞭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