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维罗斯的探索 (第2/3页)
主手里,世上一切常绿或者凋谢的事物在真主的圣书里都有记载。这番话在《古兰经》的开头几章有案可查;博得了一片尊敬的喃喃声。阿布卡西姆为自己的能言善辩扬扬得意,正要说真主的作为是十全十美、无法探知的。阿维罗斯想起休谟的一个仍有争议的论点,插嘴道: "我宁愿猜测那是博学的伊本·库泰巴或者抄写员的笔误,而不认为世界上长有公开宣布信仰的玫瑰。" "是啊,这是大实话,"阿布卡西姆说。 "某个旅行家,"诗人阿布达马立克说,"谈到一种树长出的果子竟是绿鸟。我觉得他的话比有字的玫瑰更可信。" "这很可能是鸟羽毛的颜色引起的误会,"阿维罗斯说,"此外,果实和鸟都是自然界的事物,而文字却是艺术。从树叶到鸟比从玫瑰到文字容易得多。" 另一位客人激烈反对把文字说成是艺术,因为书籍之母《古兰经》的原件在混饨初开以前就有了,一直保存在天堂里。另一个客人说《古兰经》是一种实质,它的形式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这一见解和主张《古兰经》有两面性的人的见解相似。法拉赫详尽地阐述了正统的学说。他说,《古兰经》好比慈悲,乃是真主的属性之一;抄在书上,挂在嘴边,记在心里;语言、符号、文字都是人类创造的,但《古兰经》是永恒不变的。诠释过《理想国》的阿维罗斯原可以指出书籍之母和柏拉图的模式有相似之处,但他说神学这门学问不是阿布卡西姆所能理解的。 别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敦请阿布卡西姆讲些奇事。当时和现在一样,世道凶险;大胆的人可以闯荡江湖,可怜的人逆来顺受。阿布卡西姆的记忆只反映了隐秘的怯懦。他有什么可讲的?再说,他们要他讲些奇迹,而奇迹根本不能言传:孟加拉的月亮和也门的月亮不一样,但描述所用的语言是一样的。阿布卡西姆考虑了片刻,拿腔拿调地开口说: "到过许多地区和城市的人当然有许多值得一提的见闻。有一件事我只对土耳其国王说过。那发生在新卡兰(广州),也就是生命之河的入海口。" 法拉赫问那个城市是不是离长城很远,也就是伊斯坎达·卡拿因(马其顿的戴双角头盔的亚历山大)为了防御戈格和马戈格入侵而修建的长城。 "中间隔着大片沙漠,"阿布卡西姆不禁自命不凡地说。"驼队要走四十天才望见长城的烽火台,据说还要走四十天才能到达城下。我在新卡兰没有遇到一个亲眼看见过或者听说过长城的人。" 阿维罗斯突然感到一种对无限寥廓的空间的敬畏。他瞅着布局对称的花园;觉得自己衰老没用、不合时宜了。阿布卡西姆接着说:一天下午,新卡兰的穆斯林商人们把我带到一栋住着许多人的木头房屋去。那栋外面刷了油漆的房屋很难形容,其实只能算是一个大房间,里面一排排阁楼或者阳台叠床架屋。隔开的空间里,以及地上和屋顶平台上都有人吃吃喝喝。平台上的人有的敲鼓,有的弹琴,还有十五或二十个人(戴着大红颜色的面具)在祷告、歌唱和谈话。他们受囚禁之苦,但没有看到牢房;他们作骑马状,但没有看到马匹;他们在战斗,但手中握的是竹竿;他们倒下死去,随后又爬了起来。 "疯子们的把戏,"法拉赫说,"正常的人看不懂。" "他们不疯,"阿布卡西姆不得不加以解释,"一个商人告诉我说他们是在描述一段历史。" 谁也不明白,似乎谁也不想弄明白。阿布卡西姆不知所措,尴尬地向那些洗耳恭听的人作出解释: "我们不妨设想,他们不是在讲而是在扮演故事。甚至是以弗所的睡觉的人的故事。我们看他们回屋就寝,祷告入睡,他们是睁着眼睛睡的,一面睡一面成长,三百零九年后苏醒过来。我们看他们向小贩买东西时付的是古代钱币,看他们在天堂里和狗一起醒来。那天下午,平台上的人向我们扮演的就是这些。" "那些人说话吗?"法拉赫问道。 "当然说话啦,"阿布卡西姆为一场他几乎记不清的演出的真实性辩护,厌烦透了。"他们又说又唱,还滔滔不绝地演讲!" "在那种情况下,"法拉赫说,"根本不需要二十个人。不论怎么复杂的事,有一个人就能说清楚。" 大家同意这个见解。他们赞扬阿拉伯语的优点;说它是真主用来指挥天使们的语言;接着又赞扬阿拉伯人的诗歌。阿布达马立克给予阿拉伯诗歌必要的赞扬之后,却说大马士革或科尔多巴的诗人们抓住田园形象和贝督因人的词汇不放,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