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无趣的战斗 (第3/3页)
如果一个普通的中国球员员转会意甲都被“拔高”到一种神圣的意义,那么一上越南乒乓球手到中国某俱乐部打球就一定能提高越南乒乓球运动的整体水平! 意甲赛场的板凳很厚,厚得超过每个球员脚底的茧巴。安贞焕昨天又进了四个球,据说每个球都很漂亮… 所以,马明宇这次转会意甲进了“园子”进去了就要做该做的事,即使坐在板凳上,吃不了猪rou也要认真看看猪跑,看猪跑,也是能长见识的。 由于中国足球真的让人失望很多次,因此,这次我准备不激动,但愿我这种太识趣的“不激动”没有激怒某些人。就像当年鲁迅不识趣的在群情激昂之时说出一句“这孩子注定是要死的…” 卡洛维要回来了,马明宇要走了,甲A要收官,大连要夺冠了,中国队要打亚洲杯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点瞎激动的事儿,中国足球还得像一头蒙眼的驴子围着“一个里拉”拉磨… “一个里拉”——这就是中国足球的价值观。 另:祝马明宇有偿租借后好好踢球,不要分心,率中国队早日冲进“02世界杯”这是正理。 不做猴子做平民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将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说。 同理,对于第一桩转会意甲的“国际贸易”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权力发表观点。我相信,这个权力是神圣不可动摇的。 但是,今天喜成“转会意甲第一人”的马儿却不这么看,他认为我的一系列文章“阻挠”了他的转会,甚至阻挠了一代中国球员的“出国梦”… 我发表了怎样的观点呢?在《威尼斯商人》、《一口痰盂》、《好梦一日游》、《希望工程》中,我致力于叙述这样的主题:直面先进国家的巨大落差,出国并非“幸福生活”的开始,中国足球不是一次“意甲”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去,坚决要去,但去了以后一定要学到真东西。 说真话很难,我真应该作欢欣鼓舞状,用我那还算激情的笔酣畅淋漓地写一大堆美文以示中国足球“大功告成” 但我做不到,我想真正了角中国足球现状、不甘心把“墨水当成人情润滑剂”的人都做不到。我想起王小波讽刺当年有些人成天不假思索地在高唱:“…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发!”人,是应该有思维的。 但我还以“阻挠”转会被公诸于世,惊愕之余,我以为这确实是对我的“抬举”——我能阻挠转会吗?我在断送一代中国球员的“出国梦”吗?如果我的笔有如此功力,我一定会不遗余力地“阻挠”中国足球的颓势“断送”那些刺耳的“哨音”… “转会意甲”一波三折究竟谁是惹祸的人?我想答案并不难得到。可以肯定的是决不是记者惹的祸,就在谈判破裂的当晚,我的《希望工程》还在呼吁“以中国足球落后的现状,免费也要送马出去学习”不知天下文章是否真很难懂… 因此能够得出“阻挠说”、“断送说”这种结论确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大凡看过我文章和全兴比赛的人是否觉着——马儿这一脚射门又偏得离谱了… 不过,迷毕竟是第一桩意甲转会“一波三折”与“大功告成”之后,马儿的心态也许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对此我充分理解,也充分谅解。 我坚持认为:中国足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的,但这种提升又必须依靠一朝一夕的努力,马明宇去意甲正是在做“二朝一夕”之功,我祝愿他能美梦成真。 只是我想起钱钟书先生对猴子有一段有趣的论述:坐在地上,你看不着尾巴,爬到树上时,尾巴就迎风招展…“意甲”是棵大树,但树高也很危险。 因此,无论是踢球的马明宇还是写球的李承鹏,都要拥有一种“平民心态”我们永远只能用各自的“作品”打动人,而不能用暂时的名势打击人。 ——谨以此句与马儿共勉。 娜拉出走以后 “娜拉出走以后会怎样?” 向往自由向往幸福向往光明的娜拉的决绝而去,留下一个绝不止的“妇女解放运动”主义者的大问号。 挪威既然盛产海盗,也就可能有“人贩子”以娜拉的天真幼稚,免不了遭了“勾当”;虽然事情也许不至于太悲观,娜拉还可能投入另一个挪威“小资”的怀抱,继续她的乖俏与娇嗔,但前提是娜拉必须放弃出走的初衷;最最令人鼓舞的画面是,娜拉经历一番颠沛流离,受尽冷眼与歧视,通过个人奋斗成为第一女市长… 事情越发俗套!我倒以为当一位女市长不知当一句海盗,想象娜拉戴一黑眼罩,在船头迎风招展的样子,绝对酷毙! 娜拉还是不该走?在娜拉流狼了百把年后,大家实在替娜拉想不出个妥当的去处,所以娜拉只得回到小职员处善终。 娜拉为所有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人上了一课,走很容易,不容易的是门外“夜黑、风急、雪大”就像《过把瘾》里方言形容的:天一黑,坏人全出来了… 马明宇终于“走”成了,虽然送行那天喜悦的泪水几乎淹没成都双流机场,但我认为这并非事情的全部——“娜拉同走以后会怎样?”这是问题的关键。 不知道是不是霍顿当年“你和中田一样优秀”鼓舞了马儿的信心,如果是,他不仅已经“毁”了一个国家队队长。 马明宇将遇到所有你能想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困难并非“人定胜天”就能解决的。他可能被苛刻的体检查出若干“老伤”可能被头晕目眩的速度弄得找不到北,甚至,主教练对“非欧盟”的“歧视”一下子就会把他牢牢地沾在板凳上。 幸福、自由、光明成了一纸空文,于是写日记就成为必然,尽管多是“老年维持之烦恼”但有媒体还会声情并茂地刊发出来,栏题可为:“我与佩鲁贾不得不说的故事”… 尽管我《一个里拉》一文被认为是“阴险贬低中国球员的价值”但我想凡是过了读童话年龄的人都会仔细想这个问题。缺乏生存能力的娜拉怎能不回去,难道仅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吗?没毁在路上就不错了。 本着唯物主义精神,试问“娜拉出走以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