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_仲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仲尼 (第2/2页)

贤的国君;自己极其强大,能够宽容弱国;一旦开战,就必定能够使对方危亡,但却耻于和那些国家争斗;把完备的立法制度公布天下,实行暴力的国家自然就会转变;如果还有祸国殃民、谬误乖戾的,然后再去谴责惩罚他。所以圣王消灭的国家很少。周文王只讨伐了四个国家,而周武王只消灭了两个国家,周公完成了周朝称王天下的大业,到了周成王的时候就没可消灭的国家了。那礼义之道难道就不能实行了么?文王实行了礼义之道,虽然只占有百里见方的国土,但天下被他统一了;夏桀,商纣王抛弃了礼义之道,虽然实力雄厚得掌握了统治天下的权力,却不能像平民百姓那样得到寿终。所以,善于利用治国之道,百里见方的国家也可以独立于世,不善于利用治国之道,就会象楚国那样,即使土地广阔也会为秦国所役使。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掌握治国之道而只求扩展他的权势,这就是他危亡的原因。”

    保持尊宠、守住官位、终身不被人厌弃的方法是:君主尊敬你,你就恭敬而谦退;君主信任喜爱你,你就谨慎谦虚;君主专任自己,你就谨慎守职而详明法度;君主接近自己,你就顺从而不邪恶;君主疏远你,你要保持专一而不背叛;君主斥退自己,你恐惧而不怨恨;地位高贵,也不奢侈过度;君主信任,不忘记避嫌疑;担负重任,不独断专行;财利到来,自己的功绩尚不足以享有它,就必须辞让之后才接受;幸福之事来临,就适当地对待它,灾祸之事来临,就冷静地去处理它;富裕了就广泛实行恩惠,贫穷了就节约费用;要可以处贵,可以处贱,可以处富,可以处贫,可以杀身成仁却不可以去做坏事,这便是保持尊宠,居守官位,终身不被人厌弃的方法。即使处在贫穷孤立的境况下,也能按照这种方法去做,这样就可称为吉祥的人。《诗经》上说:“人民爱戴武王这个人,能够顺应祖先的德行。永远心怀忠孝之心,继承父业多修明!”说的就是这种人啊。

    寻求妥善地身居要位,掌握重要的权力,能够在万乘大国独自拥有君主的恩宠而又不会有后患的方法是:最好和君主同心同德,引进贤人,广施恩惠,消除怨怒,不去妨害别人。自己的能力能够担负起这重大的职务,那就谨慎地奉行上述这种方法;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而且怕因此而失去君主对自己的宠爱,那就不如及早和君主同心同德,推荐贤人,把职务让给能人,而自己则心甘情愿地追随在后。如果这样,得到君主的恩宠就必定荣耀,失去君主的恩宠也肯定没有罪过。这是侍奉君主者的法宝,而且也是没有后患的方法。所以聪明人做事,圆满时考虑不足,顺利时考虑艰难,安全时考虑危险,多方面做好准备,仍然怕遭到祸害,这样即使办了很多事情也不会失误。孔子说:“机智而又遵守法度,就一定能做得恰到好处;勇敢而又善于跟别人合作,就一定能胜利;学识渊博而又谦虚,就一定会有德才。”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愚蠢的人与此相反:他们身居要职,独揽大权,喜欢独断专行,而嫉妒贤能,压制有功的人,排挤有罪过的人,骄傲自满轻视与自己有旧怨的人。为人吝啬,不能对下施加恩惠;为了抬高自己而妨害了别人,这样的人要是没有危险,可能吗?所以,这种人职位高贵就会有危险,权势大就会会被罢免,虽然独受宠爱却一定会遭到耻辱,这是可以立刻到来的,是不用一顿饭的工夫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毁害他的人多而扶持他的人少啊。

    在天下处处能行得通的办法,用来侍奉君主就一定会通达,用它来做人就必定会圣明。确立礼法为最高的准则而不三心二意,然后用恭敬的态度来引导它,用忠信来统率它,小心谨慎地实行它,端正诚实地保护它,如果遇到了困难就顺从它,并反复强调它;即使君主不了解,不重用自己,也不怨恨,即使功劳很大,也不夸耀自己;少提要求,多立功劳,敬爱君主始终不倦。用这种方法侍奉君主就必然通达,用它来做人就一定会圣明,这就叫做天下通行的办法。

    年轻的侍奉年长的,卑贱的侍奉高贵的,不贤的侍奉贤能的,这是天下的普遍原则。有些人地位不在别人之上,而已处在人下为耻,这是jianian邪之人的想法。思想上没有除掉jianian邪的念头,行动上没有消除jianian邪的方法,却企求得到君子、圣人的名声,这就好像是趴在地上去添天,要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这必定是行不通的,这样就会愈去愈远。所以,君子要根据时势变化,需要忍耐时候就忍耐,容许施展抱负时候就施展抱负。

    注释

    (1)竖子:童子。

    (2)五伯:“伯”通“霸”,即指春秋五霸。

    (3)杀兄而争国:只为了争夺王位,让人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

    (4)般乐奢汏:纵情作乐,奢侈放纵。

    (5)诈邾袭莒:欺骗邾国,袭击莒国。

    (6)倓然:一见之下,形容安然不疑。

    (7)这句话是说:起初,管仲辅佐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管仲曾经用箭射伤齐桓公的事情。

    (8)大决:英明的决断,伟大的决断。

    (9)距:通“拒”,抵抗,反对。

    (10)大节:关键。

    (11)綦:极。文理:指礼仪制度。

    (12)乡:通“向”,趋向,追求。

    (13)委然:有文采。

    (14)四:指密、阮、共、崇四个小国。

    (15)二:指纣王和妲己。

    (16)僔:通“撙”,谦恭地后退。

    (17)嗛:通“谦”,谦虚。

    (18)详:详明。

    (19)徒处:独处。

    (20)出自《诗经?大雅?下武》。

    (21)大重:高的官职。

    (22)同:和协。

    (23)节:适度,适当。

    (24)竟:完毕。

    (25)堕:通“隳”,毁坏的意思。

    (26)伐:自夸,自诩。

    (27)辟:读“譬”音。

    (28)经:通“缢”,上吊自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